第861章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作者:游无忧      更新:2023-03-15 01:15      字数:1969
  “最可笑的是什么你知道吗?当初晏帝许诺给琳琅的大婚庆典,十里红妆悉数成全了另外一个女人,谁能想到陈心柔那个贱人当时也是骗琳琅的,她根本就没有怀孕,她只是嫉妒琳琅,想要拆散他们,所以才和晏帝勾搭成奸以后说能助他登上皇位,晏帝那个狼心狗肺的人就抛弃了琳琅!”
  “晏帝那个负心汉,从未对琳琅说过半句实话,他果然和陈心柔是绝配,都是见利忘义之人,可怜琳琅还为此伤心了许久。”
  说起往事,公孙璃激动的眼角开始泛红,“当时我年纪小,听偷偷过去的族人说起当时的情况,我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把这狼心狗肺的成国公杀死!”
  一步错,步步错,谁也没想到当年晏帝用来隐藏身份的一个称呼,竟然让成国公在多年后丢掉了性命。
  公孙璃更想不到,报仇报到最后,竟然错把恩人当仇人。
  而事实是当时陈心柔在成亲时也不肯放过琳琅,当众给她难堪,说两人情同姐妹,妹妹不远万里来探望她,晏帝更是全程不说一句话。
  陈心柔看似热情,可实际上处处在激怒余琳琅情绪失控,看着往日对自己说山盟海誓的男人一转身就娶了别人,余琳琅差点就崩溃了。
  晏帝成亲的时候她的身体还没完全痊愈,是陈心柔给成国公府的人传话,故意放风声到她耳朵里,余琳琅为了一看真假,偷拿着晏天霁的令牌就进了宫。
  入目皆是红,红绸红烛红衣,刺得她眼睛生疼,陈心柔知道她来了,一身凰服披身,趾高气扬的看着她,仿佛在叫嚣炫耀她才是胜利者。
  陈心柔说出来的话更是字字锥心,句句刺骨,她说,自己只不过是见不得余琳琅幸福,所以才抢了她的男人。
  这是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陈心柔说的真心话,等到晏帝过来,陈心柔又瞬间变脸,成了一副小鸟依人的模样。
  当时晏帝脸上的喜色余琳琅一辈子都不会忘,其实陈心柔说不说真话已经不重要了,她明明知道可能陈心柔就是来炫耀的,她的心还是会抽抽的疼,不停的用指甲掐着自己的手心,劝慰自己就当自己瞎眼看错人。
  陈心柔眼看没有激怒她,又生一计,竟然开始抽泣,说余琳琅嫉妒她,当着外人的面说了她许多难听的话,很多外臣都在,为了取悦晏帝自然会站在晏帝这边,纷纷斥责这个独自前来的陌生女子,余琳琅百口莫辩,周围无数张鄙夷的脸在她眼中被无限放大,她孤立无援。
  还是听闻府中人的汇报后,急忙赶到宫中的晏天霁站出来保护她,当着众位大臣的面说琳琅是自己的未婚妻,这才让琳琅免于被人围观。
  余琳琅和晏帝的事情晏天霁都知道,她不说他也就不问,等到余琳琅身体痊愈后,晏天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娶了琳琅。
  婚后两人相敬如宾,余琳琅也从上一段失败的感情中走了出来,接着四子先后出生,国公府的日子也被两夫妻过得蒸蒸日上。
  从此余琳琅隐姓埋名,做起了成国公的贤内助,晏天霁用兵如神,更是屡获战功,成国公府瞬时成了晏国新贵。
  迫于压力,又要倚仗国公府,晏帝不得已封了余琳琅为一品诰命夫人。
  陈心柔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她成了皇后依然觉得这后位是自己偷来的,余琳琅在她无论怎么坐都觉得不踏实。
  两人再次相见,晏帝竟然再次被她的美貌和出尘般的气质所折服,眼珠子都挪不开了。
  余琳琅自然不会再理会他,直接以‘前尘往事前尘了’一句话就堵住了他的嘴。
  但是晏帝却不甘心,对余琳琅旧情复燃,便经常耍手段派遣成国公出兵打仗,多则半年,少则两月都回不了家,再让陈心柔三番两次的唤余琳琅来宫里说话。
  一次两次陈心柔还能勉强接受,次数一多身为女人的她也有了怨言,只是敢怒不敢言。
  再加上晏帝和余琳琅有旧情在,她心里更加不痛快了。
  陈心柔也不是被动挨打之人,刻意在晏帝面前说余琳琅风骚勾引男人,她本来想使用离间计的,没想到反而让晏帝动了不轨的心思。
  果然有一次宫里晚宴之后,她看晏帝看余琳琅的眼神就不对了,晏帝对陈心柔的新鲜劲一过,又见她肚子长年没有动静,早就已经不耐烦了。
  而余琳琅养尊处优年轻貌美,自然就动了歪心思。
  趁着一次醉酒,竟然强女干了余琳琅!
  这番禽兽不如的事情他事后还为自己找借口,说愿意纳她为妃,余琳琅想要上吊自尽也被成国公发现,接着便查清楚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可是出了这等丑事,又不能张扬,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这种偷人偷情的刺激感是陈心柔给不了的,晏帝食髓知味分外迷恋这种感觉,多年后都改不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恶习。
  晏七七也没想到自己的身世还有这样一番曲折的经历。
  “那我身上的凤凰图腾也是我母亲生前做的手脚?”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公孙璃也不否认,“不错,在赤谷城有种不传的秘术,如果想要隐藏女子身上的印记,就会事先在她体内种一个蛊虫,蛊母会跟你结成死契,延缓图腾显现,也只有在你嫁人的当夜,破了处子之身后,那印记才会重现。”
  公孙璃说的有些复杂,晏七七没太听懂,“可是我的图腾发现的时候我并没有……”说到这里她赶紧闭嘴了,因为那晚和郝连澈的疯狂还历历在目,这样一来,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