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节
作者:
红小酥 更新:2023-03-15 07:20 字数:3899
送了三个人出门,宋胜书转回来,就看见自家老婆子带着两个闺女都从厨房里出来,一起看着他呢。
“这么个情况,也不好再追究啥了!”宋胜书摊摊手叹口气。
——遇上这种莽撞人,女婿那顿打只能自认倒霉了。
郑秋实也在旁边宽慰:“吃亏是福,利民虽说受了委屈,可这事儿办得敞亮,以后再想起来,不会有半点儿亏心!”
已经这样了,大家伙儿面面相觑了一回,也就撂开手,准备放桌子摆饭。
王利民和宋秀程没多会儿也回到了家,一进门,就听说了打人者上门赔情,这哥俩还互相看了看,宋秀程率先道:“就不该那么便宜了他们,他们咋不先让我打一顿,我去陪个情就没事儿了行不行?”
王利民听得好笑,拍拍宋秀程的肩膀道:“算了,算了,跟那种糊涂人较真,不是自己找气生嘛。”
又扬声叫钟老太太:“婶子,我来帮你端菜了……”
这件事就此被丢开手,大家重新收拾心情,围坐一起,高高兴兴喝酒吃饭。
郑秋实这天就住在了宋家,王利民和宋秀莲带着四个孩子回到家,夜色已经很深,他们是在宋家吃过晚饭回来的,到家烧了水洗洗就各自回屋睡觉了。
初三一大早,魏爱梅就过来跟宋秀莲打招呼,她那边收拾了饭菜,中午一家人都去她那边吃饭。
宋秀莲也不跟大嫂客气,爽快地答应下来。
魏爱梅则拉着她一阵嘀咕,小秋远远地听了两句,说的是初二王爱花和王爱巧两个回娘家的事儿。小秋对那两位不以为意,也没上心。
第五百四十一章
初三在大伯家吃了一顿。初四王利民和宋秀莲也整治了些菜招呼一家人到自家来吃了顿饭。初五是破五日,放鞭吃饺子,又将屋里屋外的一些鞭炮屑、生活垃圾什么的都清理出去。
过完初五,差不多就算是过完年了。有些嫁的比较远的姐妹、姑姨之类的,互相走动走动。
王利民没有姑,倒是每年都去农场的大伯家里去一趟。
今年也不例外,初三初四一起吃饭的时候,王利民就跟王利群商议好了,初六两人一起去农场,给大爷爷王召国去拜年。
至于小辈们,对那个停妻再娶的大爷爷都不怎么感冒,王利群倒是看了三个儿子一眼,奈何成山成峰成岭哥仨要么低头吃菜,要么端杯与兄弟们喝酒……他也知道孩子们的态度,也不想勉强他们。
说起小秋的这位大爷爷王召国,当年十八岁就参了军,解放前后的几场著名战役都有参加,五几年援朝归来也成了营级干部。不过,没了战事,大批部队人员裁撤,或者转为农垦兵团,远的有开赴西疆的大批人员,东部沿海和中原各省,也分散开许多人员,设立农场,开垦大片抛荒的土地,修建水利……于是,王召国顺势成了镇北农场的场长,跟随过来的老部下还习惯称其为营长。
王召国参军之前,家里做主给他娶了亲,妻子就是小秋的大奶奶李氏。王召国新婚不到半年参军离家,离家后好几天,李氏身体不适才查出有了身孕,八个月后生下一名男孩就是小秋的堂大伯王利群。
王召国一去十多年,又一直辗转打仗,也没法子与家里通信,家人盼到绝望只当他死了,等到他突然归来,老母亲已经思念成疾撒手去了,老父亲也身体病弱,倒是被他忘在脑后的妻子支撑着家业,还给他生了个儿子,已经十五岁了。
而这时的王召国却已经又成了家,娶了一名苏地的女学生邵爱芬,温婉秀美,又识文断字,据说还上过两年洋学堂,连洋字码也识的许多。
对比之下,家中的李氏常年操劳,不到三十岁年纪,却已经生了深深的皱纹,皮肤苍老黧黑,梳着圆髻,穿着最普通不过的青黑色粗布衫裤,就连伸出来的手也关节粗大皮肤粗糙,哪及邵爱芬白皙细腻,手指软嫩。
再说,这个时候,王召国已经与邵爱芬结婚已经十年,女儿都快九岁了,邵爱芬怀里还抱着个五岁的儿子……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糟糠妻忍辱负重,独守家门,抚养儿子,反正当年的包办婚姻也没什么结婚证,不过是搬了场酒席……连离婚手续都省了。
王召国自从到了镇北农场坐场长,大概是觉得愧对李氏和长子利群,况且那会儿还有老父亲要赡养,于是,每月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寄回来,自然灾害的三年,还往家送过两回粮食……虽说寄的钱不多,送来的粮食也有限,但却让李氏和儿子的日子宽裕了许多。
日子略略宽裕了些,李氏就咬牙将辍学数年的王利群又送进了学校。王利群倒也上进,一年后就考取了县中学,上了两年高中,一毕业,王召国斟酌着,把王利群安排在了在粮站做临时工。
王召国在粮站干了两年,并被破格举荐成了党员,眼瞅着要转正了,赶上一场水灾,村里人口倒是差不多都逃出来了,偏偏家被冲没了,没吃没穿,几百口人眼瞅着要饿死。恰好老支书因为救人溺水重病,村里父老想起王利群,求到他面前,王利群在粮站关系好,又恰好上头迅速反应,做出紧急发放救济粮的决定,三合村就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救济粮……后来,老支书病好了,身体却垮了,一动就喘得上不来气,于是,年仅二十岁的王利群回村干了大队书记。他能当上大队书记,只因为他在粮站上过班,能帮村里人及时足量地讨回救济粮。那个时候,救济粮可是救命的,能有粮救命,大队书记年轻点儿算什么?
几年之后,三年自然灾害,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周围村子里时不时地就听说有人饿死,最初还会发丧,后来活人都顾不过来了,再没精力顾忌死人,再死了人,就不过是拿领破席一裹,挖个坑掩埋算完。往往亲生儿女都不会哭一声,因为没力气,就怕哭狠了一口气上不来就跟着去了。
而王利群带领着三河村民,但凡有救济粮,三合村总能如数尽快领回来;还有王召国农场那边,弄些红薯、胡萝卜,甚至红薯秧子、萝卜缨子过来,也能填肚子救命……
总而言之,王利群能当上大队支书,并一直稳稳当当干了二十多年,与大爷爷王召国的支持分不开,所以,王利群逢年过节也总会过去看望老父亲。而成山成峰成岭三兄弟,与爷爷接触不多,又眼看着奶奶一辈子孤苦,偶尔去大爷爷家,看那位小奶奶养的细皮嫩肉,穿着整齐,即便小奶奶生的叔叔和姑姑,也是城里孩子的待遇,吃穿比他们家好得太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孩子们心里自然对大爷爷无法不生出怨愤来。
所以,随着年龄增长,这兄弟三个对大爷爷那边也越来越不耐烦应付,逢年过节,王利群每次提起去看望老父亲,三个儿子要么装傻充愣,要么就借口有事分不开身……王利群虽不忍看到老父失望的眼神,但也实在没法强迫儿子们去跟没见过几面的爷爷亲近。
这一次,王利群和王利民兄弟俩结伴去农场给王召国拜年,两家日子都比之前改善许多,自然带的年礼也比往年厚了几分。
第五百四十二章
王利群带过去的是成岭从京里带回来的两瓶茅台酒,(乃是成岭从某个经销商手里买的侨汇券,去友谊商店买的茅台酒。)和家里养的两只肥鹅。王利民拿来的虽非国酒,却也是县级干部享用的大前门香烟两条,另外还有小秋带回来的几块电子表,却是给几个侄儿侄女人手一块。这大前门香烟虽然贵了些,对于王召国家来说,也不算太稀罕,但电子表这东西就不是有钱能买到的了,s省还没有卖这个的,偶尔有人戴着一块,也是南边儿有亲戚的捎带回来的,据说在京沪两地都刚刚流行,乃是年轻人和学生追逐时髦的标志物。
有了这些礼物,尽管小奶奶邵爱芬对王利群仍旧不冷不热,但看在厚礼的份儿上,儿子王强和女儿王莉并儿媳、女婿却都热情了几分,儿媳闺女也没用邵爱芬操心,就张罗出一桌丰盛的饭菜来,招呼王利群和王利民吃饭喝酒。
茅台酒自然是要存起来的,王召国亲自拎了一塑料桶散酒出来招待儿子和侄子:“这是在军马场那边的老战友给的原酒,你们哥俩尝尝……别看不起眼,这个可比灌了瓶儿的那些酒好喝多了。也够劲儿!”
说起这原酒,就是粮食发酵蒸馏后所得的酒,未经调配勾兑,口味纯正,没有过于浓郁的香精味道……当然了,度数也绝对够高,最少也得6768,王利民和王利群哥俩没经验,按照习惯一口喝了半盅,顿时觉得满嘴冒火,那酒液顺着嗓子进入胃里,就好像是一道火烧下去,然后在胃中嘭地爆燃开来,路上的寒气顿时消散个干净。
王利群连忙端起茶杯压了一口水,才让胃中火烧火燎的感觉缓和了些。
王利群去是咧着嘴吸了口气,道:“嘶,真够劲儿!”
“哈哈……酒没劲儿还喝着啥意思?还不如喝白开水呢!不过,这酒得小口抿着喝才行……哈哈,赶紧吃口菜压压酒!”王召国高兴地满脸红光,亲自夹了两筷子菜,送到王利群和王利民的碗里。
王利民嘿嘿笑着吃菜,王利群一口菜吃进嘴里,却无声地垂了眼撇开了头——这还是他第一次吃到爹给夹的菜!
一桌人除了邵爱芬之外,都一团和气一片喜庆,酒至半酣,邵爱芬的女儿王莉终于第一个忍不住了,开始旁敲侧击道:“大哥和三哥今年看着日子好了许多啊?两位哥哥穿的这毛呢褂子可够气派的,一看就不是县百货里卖的便宜货。”
按堂兄弟排名,王利群是老大,王利军老二,王利民老三,老四却是王强,王利社则是老五。也难为王莉还没叫错排行,之前王利群和王利民登门,她可连哥哥都很少叫的,更没这么热情过。
王利民这几年在外边做生意,接触的人多了,见识也跟着涨了不少。再说他跟着大堂哥过来给大伯拜年,也只是给大伯拜年,对小伯母邵爱芬和邵爱芬所出的两位却没什么好感,早就暗中戒备的。是以,听到王莉旁敲侧击的打探,他就装傻充愣,憨笑着道:“年前成海结婚,去了趟京城帮我们买回来的。孩子结婚嘛,我们这当大伯当叔叔的,怎么也不能给侄子丢了面子,少不得打肿脸也得充回胖子。”
王莉和王强几个却明显不信,几个人交换了一下眼光,换成王强开口道:“三哥太谦逊了,别的不说,大哥的酒和二哥拿来的烟,连我们姐弟也没能力孝敬呢!”
顺着这话,王莉又跟进一步,直接问王利群:“大哥,我刚刚看了,你拿来的酒还是外宾专供,大哥这是认识了外国人?”
认识外国人,往前几年就是‘海外关系’,那可是要被扣帽子批斗的,搞不好还会被判刑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