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
作者:
长恨歌行 更新:2023-03-16 02:34 字数:6009
皇帝让他们议新的辽东经略的人选,而且极为重视,那么袁应泰此番怕是讨不了好。
不过好歹是文臣出身,最后嘛,估计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武将们略带鄙薄地想到了这一点,便开始在心里想着自家有那些亲近的人才可担此大任。
可是前头皇帝也说,朝中对辽东那边终究是不了解,贸然上任,指挥不动手下的人也没辙儿,况且战报送来,皇上大发雷霆,那边的局势不好,现在贸然进去掺一脚,不能力挽狂澜的话,就只能给袁应泰做替死鬼了。
圣上要是放弃了沈阳还好说,但是别说是圣上了,就连他们,对于沈阳这种辽东重镇可能落入建奴之手都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战事失利……
出于种种考量,除了有几个略通兵事的文臣被推出来总筹辽东外,武将方面,没有人选。
朱常洛:朕要尔等何用!我有一句mmp我一定要讲,不仅要讲,还要写出来贴在你们每一个人的脑门儿上!
作者有话要说: 嗯,本来想要把这一卷写长一点的,但是写长一点情节该怎么发展蠢作者憋死了都没想出来,我还是当个短小的咸鱼吧,明末只要苏苏苏、爽爽爽就好了,嗯!
第184章 武诏
朱常洛没被气死, 但是心里窝了一肚子的火倒是真的。
大明的天子有勤政的,典型代表如太祖,还有孝宗皇帝朱祐樘——明前期的几位皇帝不算, 这位是明中晚期少有的一位恢复了午朝的皇帝,所谓的午朝,和早朝相对, 并不是中午, 而是下午傍晚的时候开的朝会,也就是说, 大清早的上完早朝后, 到了下午,勤政的皇帝还会将一些问题拿出来与大臣们讨论。但是孝宗是一个体恤大臣的皇帝, 有些事情早朝的时候可以略放放, 留待午朝,那大朝就有更多的时间回家先休息一会儿——但是也有很多爱偷懒的皇帝。
武宗皇帝的名声, 不管是谁泼的脏水,反正已经是不能看了, 怠惰朝政算是一条,而且后面的世宗嘉靖皇帝、神宗万历皇帝都不怎么勤劳, 他们对待早朝的态度都比较的懒散, 如今已经是大明后期,嘉靖和万历这连续两任都几十年不上朝——上上任的皇帝,穆宗隆庆皇帝比较倒霉,因为父亲嘉靖和儿子万历的在位时间都很长, 存在感不高,说是贤明吧,也比不上孝宗那位公认的明君,后头因为耽于女色,对朝政也怠惰了——算起来,大臣们也都懒散了。
大臣们习惯了不上早朝,常朝上争锋的场面也许久没有出现过了,和万历年比,党争也变得缓和了些,势均力敌,总比一方压着另一方打要好。
作为一个皇帝,朱常洛自认为自己不是个在大多数朝代将要灭亡的时候出现的宛若智障的皇帝,他一不小心眼【崇祯表示自己中了一箭】、二不抠门贪财【崇祯表示自己中了第二箭】、三还懂得灵活变通,怎么就这么悲催呢?
文臣们推举的人选里,有几个还是挺有名的,比如太子之师孙承宗,虽然人家是文臣,但是有些人就是有文武兼备的才能,然而,沈阳的局势已经是这样的,这回先要把这问题解决了,武将也就算了,文臣总得熟悉一下情况,否则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如果出了问题,要是有很多人逼着他把人治罪、给前头真正出了纰漏的人顶锅怎么办?
朱常洛先把这件事搁置下来,另外让朝臣们议了些其他问题,比如说有灾情出现,赈灾的额度,该派谁去,某大臣被人参了某某罪名,其人该如何辩驳。
在这种事情上,文臣们的战斗力可飙升了不少,能通过科举,他们本就不是弱不禁风的人,身体素质还是有保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吵到激动的时候,便会有人动手。
虽然御门听政的常朝是大臣一个个上丹陛和天子奏对的,但是朱常洛不耐烦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强行规定了御门听政的时间后,他就将每次奏对的人数也改了。
要是他真的有什么想和大臣单独谈的话题的话,到时候回到乾清宫,照样能把人叫过去谈话。
要不是他觉得现在的娱乐活动都没什么意思,每日睡觉的时间也早,在他原来看来早得可怕的早朝时间也不算什么,早就要取消早朝,然后将午朝启动起来了!
虽然他也可以体恤大臣修改一下时间,但是其实现在这个时间也不算太不合理,而且对大臣们太好的话,未来他们可能就会有更多的要求了,他总要防备这种大臣们得寸进尺的可能性不是?
如今再度被激起了心中郁气,本就是来自后世的年轻皇帝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要御驾亲征。
满朝文武,这回统一了战线,那就是不同意!
大明的皇帝,太祖皇帝朱元璋和成祖皇帝朱棣都是极为勇武的,在军事方面天赋很高,但是他们的后人,尤其是养于深宫、长于深宫的这些皇帝们,天赋就不怎么样了。
典型的代表就是被瓦剌俘虏过的英宗,他的父亲是宣宗皇帝朱瞻基,作为朱棣最宠爱的孙子,朱瞻基幼年也是受过军事方面的教育的,而他的这个态度应当也影响到了他的儿子英宗,但是,宣宗离世的时候,英宗的年纪并不大,所谓的影响,也仅仅只是影响而已。
英宗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养于深宫、长于妇人、宦官之手的皇帝了。
可是当时,他的朝中还有一些永乐朝留下来的元老之臣,大明的国力还处于巅峰阶段。
然后,他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又因为王振想要衣锦还乡的虚荣之心更改了大军行进的道路,从最直接、最方便前往边疆重城的道路绕了一个大远路,来到了王振的家乡,最后大明军队全军覆没,满朝文武有泰半都死在边境之处,英宗被俘,朝中不愿向瓦剌低头,紧急拥立了新帝继位,在此之后,大明文武就变成了惊弓之鸟,多数皇帝从此再也没有踏出过北京城的门。
在英宗之后的这么多位皇帝之中,除了武宗之外,就连自小是藩王的嘉靖皇帝,恐怕都没有见过藩邸和紫禁城以外的景色,更不用说从小困守于一隅之地,就连在宫中的生活环境都不怎么样的泰昌帝朱常洛了。
大明的文武大臣对于皇帝想要离开紫禁城的想法都是严防死守的,看看除了武宗之外,大明哪个皇帝是出过紫禁城的?
想要南巡、游江南都不行,还御驾亲征?
虽然按照套路来说,朱常洛这样的想法就是在做梦,但是,他是皇帝,如果非要闹起来的话,大臣们能怎么办?
而且他这样做又不是像先帝想要废长立幼那样完全不合礼仪,他能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反正是于国有利,他要是铁了心,大臣们真的能反对吗?
当然,这个选择是朱常洛心目中最次的选项。
其实大明的辽东边境还没有到绝境,只要有能干的臣子,他们完全能慢慢地剿灭建州女真。
甚至从此时开始培养合格的间谍,等到□□哈赤死了以后挑动满洲内乱,都是来得及的。
所以朱常洛大可不必着急忙慌地要御驾亲征,不知道的还以为大明在亡国的边缘了呢!
但是他必须让那些大臣知道,军事问题很重要,他们不能再继续忽悠下去了,再由着朝堂上的这些文臣为了扶持己方的人往辽东拨拉那些不是很适合辽东情况的人,那大明真的药丸了。
在大臣们纷纷以死相谏之后,朱常洛就顺水推舟地打消了自己御驾亲征的决定。
还没等那些大臣松一口气呢,他就又投下了一枚□□:“各地藩王宗室,皆乃太祖之后,朱明血裔,朕之手足股肱也。辽东战酣,万里疆土竟丧于建奴之手,朕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藩王宗亲,皆有护卫,少则千人,多则万人。今许藩王宗亲招揽壮丁,不逾二万皆可,钱粮自备,征辽东建奴。今建奴所据之地,为谁人所下,则许其治之,如汉初旧例!”
朱常洛说完这些话之后,不出所料,朝堂,炸了。
满朝文武表示他们怀疑陛下的脑壳有问题!
历代先帝对藩王的态度都是怀疑的,先不说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以藩王之身成功通过起兵夺得皇位的藩王成祖皇帝朱棣,只说正德帝之后,因为宁王朱宸濠之乱,历代天子对藩王的警惕心就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现任天子是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稳当还是怎么样啊,偏偏提出这么一个想法?
虽然说连续两次反驳天子有些不太好,但是那也得看是什么事儿啊,现任天子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稳,但是他们这些朝中大员可不希望觊觎他们位置的人和藩王们勾搭,挣一个从龙之功出来啊!
朱常洛虽然是在常朝的早朝上提出的这两个想法,但是并不代表这消息被瞒得很紧,等到下朝了之后,凡是有点路子的人都知道了天子的这两个想法。
御驾亲征已经被朝堂诸公给驳回去了,剩下的那个藩王出兵诏居然在天子的坚持下反而没有被马上驳回,嗯,这就有意思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天子在自身的意志的作用下做出的对藩王们有益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惠及的不仅仅是藩王,还有那些藩王封地上渴望建功立业的百姓,如果钱粮自备的话,那么大明的诸多豪商也能找到请托的对象,至于大明的皇室,辽东之地本来就已经没了,让藩王把它们占回来好歹还是落到朱明自己人手里,顶多藩王势大,日后可能会对皇帝产生威胁,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城里的皇室还能安稳上几十年呢!
因为各方利益牵扯,有无数的人想要让天子提出来的藩王征兵令变成现实,但是朝堂诸公,却找到了可能抵消这道诏书的方法。
既然天子是为辽东的事务忧心而提出来的这个想法,那么只要他们齐心协力推举合适的人选就行了。
就这样,在朱常洛破罐子破摔【并没有】的想法之下,朝堂诸公,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都难得地齐心协力了起来。
现在的他们已经身居高位了,若是真的有藩王重演朱棣旧事,他们的待遇估计就得和建文朝换到永乐朝的那些朝臣一样了。
受重用的永远是藩王信任的自己人,而依靠刀兵起家的藩王,对原来并非己方的文人的态度可不会好到哪里去。
而即便不会出现他们担忧的这些情况,士林的骂名也能让他们一蹶不振!
作者有话要说: 断更这件事,emmmm,是会上瘾的。
不过蠢作者保证我不是故意的,最近毕业论文催得很紧,老师还把我原本的论文题目给否了,新给我选了一个,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都要重新写,资料也要重新找,内容就更不用说了,说起来都是泪。
因为各种情况,蠢作者觉得这一卷的发展大概要神展开了,走碾压流套路,而不是原来设定的苦逼流【并没有】。
至于更新……嗯,我也不能保证能日更了qaq大概,只能缘更了,一种比隔日更和隔双日更更加微妙的更法【手动再见】【失去梦想的咸鱼绝望地瘫倒·jpg】
第185章 南京
泰昌元年四月, 在建州女真大举进犯的情况下, 朝中大员们齐心协力选出的应对辽东战事的人选终于确定了。
除了负责统筹全局的未来新任辽东经略的人选外,他们还将一些武勋世家的子弟送去了辽东。
这算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了,这么些年来, 倒是有不少名门勋贵家的子弟进入锦衣卫的, 去往辽东战场这么高危的地方的,还是比较少的。
朱常洛身边伺候的尚恩将东厂新收集的消息都呈报了上来。
尚恩是泰昌帝身边伺候的老人, 泰昌帝登基之后,他也水涨船高,升作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不过朱常洛把朝政看得严,也不让身边的这些太监手伸得太长。
司礼监的几个秉笔太监里,朱常洛挑了一个自己看得比较顺眼的去掌管东厂,不过按照大明的规矩,东厂的厂督是常换的, 掌印太监手里的权力怕才是最大的, 所以尚恩在他面前最有脸面,东厂的一些消息,报上来的时候也经过他的手。
尚恩自然是熟谙朱常洛的意思的, 但是饶是他已经将那些令人窝火的消息去了一些,朱常洛看完东厂番子们收集来的资料, 心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坏了起来。
“朕的大臣,怕是只在这些事上会拧成一团。”朱常洛不咸不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边上的尚恩冷汗都已经下来了。
尚恩是掌印太监, 作为一个典型的明朝太监,他不仅识文断字,而且对政事有较高的判断力,满宫的太监,有许多都与外头的读书人一样。
但是见识再好,是用在这种地方的时候吗?
这时候插嘴,触怒了皇帝,就不是好事了。
他们这些内宦可懂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了。
不过朱常洛也不需要他回话,只需要他当个安静的树洞,听听就是了。
“太祖以勇武而王天下,成祖以勇武而定正统,今建奴肆虐,朕恨不得仿先祖英姿驰骋疆场。朕要御驾亲征,他们不许,朕也晓得,不过是怕重演一回土木堡之变,可是他们也不想想,若是他们足够让朕宽心,朕何以想出这些法子来?不许宗亲募兵,呵,这帮臣子这时候倒是为朕、为正统着想了。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太祖定下的祖制,到现在,朝廷每年为供养宗室就要花费多少。左右辽东那地方已经废了,若是那些宗亲足够出息,自己拼出一片天下来,学那蒙元,在九州之外,诸多血脉皆建汗国,朕有什么舍不得的?”
尚恩连呼吸都屏住了,只凝神听着朱常洛的话。
朱常洛说完那些话,就停住了嘴,转而说道:“你将太子叫来,问他要册何人为太子妃。选妃的事情,也拖得够久了。太子妃册立了之后,记得提醒朕,叫顺妃好好教导她宫务。”
尚恩的背挺得直了些:“是,奴婢遵命。”
只要和如今朝中众人关注的那件大事无关,作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尚恩可不怕得罪什么人。
朱常洛的这道命令抬举的是未来太子妃,分薄了顺妃李氏手中的权力,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顺妃李氏就是从前泰昌帝的宠妃西李,但是朱常洛又不是从前的那个泰昌帝,李氏贪得无厌想要当皇后,但是朱常洛可不会顺着她,给自己找麻烦。
说实话,泰昌帝后宫的这些人他都不怎么喜欢,他和原主的审美观还是有区别的,喜好的类型也不同,更何况皇后是妻,和妃子还是有区别的,随便立皇后他还没这么没脑子。
之所以给李氏选顺妃这个封号,也是在敲打她让她知好歹些。
尚恩默默地下去了,朱常洛着人磨墨,挥笔在御案上摆着的那张白纸上写着什么,边上压在一摞奏折上的是《皇明祖训》。
后世总结,明主要亡于内政,若是白手起家,在明末挽天倾倒也不算什么难事,但问题就在于他穿成了皇帝,这个已经传承了两百多年的皇朝有着诸多的问题,一个贤明的皇帝,再加上几个贤臣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朱常洛对此很怀疑。
既然如此,倒不如另辟蹊径,用更加简单的办法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官员系统腐败,党争不断,朝廷的政令有时候难以在地方实行?
没关系,他有意让藩王夺回辽东旧地之后,看看这些朝臣,这些日子可是齐心协力得很,在表面上似乎连党争都已经被平息了。
至于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那些大商人里通外国,还给建州女真送东西送人,只要大明重新开始对外扩张的步伐,并且进入正轨,那一切都不成问题。
这样做可能会有后患,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靖难之役的旧事重演,朱常洛不在乎,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再过两代,大明照样帝统不再。
而清兵入关带来的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比南京大屠杀更严重的恶行,汉人百姓尸横遍野,整个华夏文化都走向倒退。
与其走向这样的结果,倒不如变成汉人自己相比于外族偏于温和的内部斗争,而这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远迈汉唐的伟业。
朱常洛并没有将与尚恩的对话隐瞒的意思,于是很快外头的人就知道了朱常洛的态度。
藩王们到底世代传承了这么多年,有想要博得更高一层的爵位的宗室多的是,于是乎,朝中虽然派出了人去往辽东,但依然有人往朝中使力,希望朱常洛能够彻底地落实他之前的想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常洛似乎是突发奇想地要移驾南京,往孝陵祭太祖,就不那么奇怪了。
后世所称的明十三陵——当然,现在还没达到十三这个数量——是以明成祖朱棣为首的,他这一脉的皇帝的陵寝所在,大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他老人家的陵寝在大明原本的都城应天府,也就是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