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区别
作者:
勇起笔 更新:2023-03-17 18:34 字数:2203
开封金军投降后,陈逊组织恢复开封城秩序,好些实干的宋官被找了出来,再次启用,其中就有李若水。
在一众宋官中,此人能力、魄力、担当皆为翘楚,尤为突出。
其他官员要么能力不足,要么不想为陈家军出力,要么害怕金人秋后算账,大部分都有些磨洋工。可李若水不同,他是真心为民的好官,不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高,还调动了身边一帮官员和太学生,为开封城的秩序恢复出言献策、竭尽全力。
现在他已经被陈逊任命为权(代理)开封知府。
作为大半个本地人的李若水,加上其之前吏部侍郎(组织部实干官职)的经验,不仅很好的完成了陈逊的要求,还帮陈逊挑出了一大批实干、肯干、能干的官吏。
相比李若水,张叔夜就显得非常没有眼力见了,一个天一个地。
占据了内城之后,不仅不让陈家军进去,还将张家军全调了进去,之前搜刮的物资也全都运进了内城,将开封外城几十万饥民留给陈逊。
张叔夜其人在军事上确实可称帅才,但在民政上也确实很差劲。李若水在外城干的风生水起,几十万饥民不仅没有形成麻烦,还给开封城防守设施的恢复提供了巨大助力。张叔夜则只能和一些富商、高官、赵姓皇族留在内城死撑。
城外生产生活恢复的热火朝天,城内则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死气沉沉状态。水往低处流,人让高处走,那边更好,百姓自然会用脚投票。
最终,内城的百姓大部分都被吸引的跑出来求活。就连张叔夜带进内城的辅军,也被吸引的跑了出来,只剩下一万混吃等死的辅军留在内城混日子。
……
这一日,陈逊和手下将领聚在一起谈事,说起内城的张家军,孙正义愤填膺:“搞不懂这人,到底在死撑什么?”
“他在等其他勤王军。”裴仁回道,他和已经暴露的情报人员现在都被张叔夜排挤了出来。
好在还有一些情报人员仍然潜伏在内城,让陈家军没有失了对内城的耳目。
“勤王军?”
“郑州的苗傅又要过来了,明天应该到城西。”裴仁回道:“南边和东边一些勤王军也打算过来摘桃子,三个方向预估总计有三十多万兵力。”
“这么多兵力,怎么不去封丘?”孙正稍有些气闷。
金军知道失了开封,封丘成了唯一的生路,这几天都在猛攻封丘,柯雷不得不又过去帮忙,导致徐州第二批援军迟迟不能到达。
若不是因为人手不足,陈逊岂会容忍张叔夜一直占着开封内城。
“这帮子狗东西,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旁边的一个指挥使跟着骂道,骂完就看到李若水脸色有些难看,连忙解释道:“李知府,我不是在说您。”
“我知道。”李若水闷声应了一句,不再说话。
经这一下,其他人说话也注意了一些,不再骂骂咧咧。
“我们要是不让这些勤王军进来,他们不会直接开打吧?”孙正担心的问道。
己方算上之前支援过来的两万徐州新兵,主力只有两万五千人。而潜在的敌人,城外三十万,内城三万,差距悬殊。
“我觉得,内城的张叔夜必须尽快解决,否则我们若是真和城外的勤王军干起来,他在背后捅一刀子,肯定受不了。”一名指挥使提议道。
说的很有道理。
可他们都不知道,陈逊还在纠结要不要留在开封城。
在没下定决心之前,陈逊还不能和勤王军撕破脸。
“开封城对于我们到底是不是必须?”陈逊开口问道。
这话一出来,其他门倒还没啥,李若水先急了:“都督这是打算要走?开封城好不容易安定下来,您这一走,肯定又得大乱。”
作为前宋臣,他最清楚那些勤王军将领是什么德性,若是让他们入城,对于开封百姓的危害不比之前的金兵差多少。
这段时间喝陈家军接触下来,他惊喜的发现陈家军真的是一支仁义之师,让他在行事说话的时候会忍不住站在陈家军这边。
“都督,我们好不容易进了这开封城,走了多可惜。”有指挥使也不愿意这么轻易就放弃得之不易的开封城。
也就是在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下,陈家军才能以小博大、蛇吞象。搁在其他任何时候,凭借五千骑兵想要进入开封城,想都不要想。
“若是不走,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敌人可就不仅仅是金军了,所有的勤王军都不会愿意。”陈逊说出了留下来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众人听了皆陷入沉没。
这种数量规模的敌人,无解啊!
“我有一策,只要都督愿意启用此人,都督的担忧自然迎刃而解。”李若水突然开口说道。
“哦?先生但讲无妨。”陈逊想不到有这么厉害的人,而且他还在开封。
看向裴仁,裴仁立即摇了摇头,表示他也不晓得开封有这么牛逼的人物。
“此人姓李名纲,曾任宋廷尚书右丞,去年临危受命,负责开封的防御,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李若水介绍道:“若有此人帮忙,以他的声望,必然能够统御城内城外的宋军,与我们共同应对金军。”
“李纲?!这种宰执巨擘,能为我所用?”陈逊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而且,他不是在夔州吗?”
对于李纲这样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还是听说过的,与他齐名的还有宗泽,都是文官中有能力、又主战的强势人物。
之前陈逊在广州的时候,开封的情报报告中还特意提过这人。
1125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赵佶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实际上,对于这条情报,陈逊不是很相信,在陈逊看来,肯定是赵佶怂的不敢迎战金军,选出李纲来提议、背锅,这才有了之后李纲的超常发挥。
赵桓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
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背锅侠”李纲却力挽狂澜,惊掉一地眼珠子,硬生生的抗住了金军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