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
作者:金波滟滟      更新:2023-03-18 02:18      字数:3985
  卢八娘哪里是八卦的人呢?她和司马十七郎离开京城,自然不可能不在京城里留下一些人,但是当时他们的重点毕竟转到了淮北,对京城情况的掌握就差得多了,司马十郎是宗室子弟,他在京城总能接触到一些上层人士,听到见到的事情细细梳理起来,可能会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说齐王妃不肯让她的庶子庶女们来淮北,细想一下就不难明白。齐王死了,齐王世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齐王府,成了齐王府的新主人。若是还像以前一样将弟弟们放任自流,实在是有损名声。要知道齐王世子上了折子请封,皇上只肯降爵封了郡王。
  齐郡王如果再做出些让人诟病的事,郡王也未必保得住。他虽然是淮北王的长兄,但对早已经分府出去的弟弟却没有多少影响力,皇上也不可能用他来威胁司马十七郎。
  更何况湖阳郡主也回了京城,她一定在其间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果然司马十郎又继续说了,齐王过世后,齐王府重新大力整顿了,齐王没有生育过的姬妾都送入了道观,留在府里的女人也都按位份重新安排了住所,齐王的子女也都进了家学,府里门禁森严,所用物品,所着衣物完全都要按照规制,不得逾越。
  齐王妃和齐郡王此举还是颇受卢八娘赞赏的,没有能力的人,老老实实地听话不失为最好的办法。司马十七郎毕竟是齐王和齐王妃的儿子,现在齐郡王的弟弟,从淮北的角度也不希望齐王府再出什么让人诟病的事。
  在齐王的丧事上,司马十郎当然也见了很多宗室。因为与皇帝亲近的程度不同,宗室的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皇上已经立了皇后所出的嫡子为太子,最尊贵的亲王是皇帝的次子楚王,其次是没有参与皇权争夺的先皇二子和四子,齐王没了,鲁王得了病闭门休养,几个老辈有影响力的差不多各有理由不在朝堂中露面了,新任的宗正唯皇上的马首是瞻。
  由此可见皇上的地位已经稳固了。
  司马十郎见王妃颌首示意他继续讲下去,便想起了京城最火爆的事情,也许王妃会爱听,“今年过了正旦,有几位大臣上折子,谏言皇上子嗣不丰,请皇上于朝野间选美充盈后宫,皇上准了,现在京城里上上下下都关注于此,很多世家的女儿不必通过选美就可以直接入宫,又有外面的州郡选良家女进京,很是热闹。”
  卢八娘果然追问:“上折子的大臣是哪几个?”
  司马十郎在京时没有多注意,他努力回忆着,“好象是以崔家为首的,还有卢家,都是出身大世家的官员。当然陆家没有参加,但也没有反对。”然后他又分析道“几个大世家都想在皇宫中增加自己的力量,皇后出于陆家,陆家当然不会赞成,但打着皇嗣的旗号他们又不便反对。”
  “皇上这次选美的范围是不是包括庶族在内?”
  “噢,是。”司马十郎想了想说:“好象尹家、齐家几个庶族也热衷于此。”
  卢八娘了然地点头,表面上只是一次选美,其实是各方势力的竞争。又问:“如今庶族的官员又开始起用了?”
  “是吧,是,我想起来了,有很多庶族的官员起复了,父王的葬礼上见过。不过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官。朝廷中的高位依旧由士族牢牢占据。”司马十郎答道,“眼下最显赫的还是陆氏,占据了半个朝堂,显赫异常,毕竟太后与皇后同出于陆氏啊,已经压住了原来的崔家和卢家,而孟家又一直没有实际的官职,所以很多人主张要重修士族谱。”
  想到卢家现在在朝堂上的势力凋零得不成样子,再修士族谱时恐怕排不到最顶层了,而孟氏的情况更糟,司马十郎担心他的话引起王妃的不快,便赶紧抬头看了看,只见卢八娘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应,而是接着问:“崔尚书送哪个女儿入宫,你知道吗?”
  “这倒是听说了,是他的嫡出女儿。”
  崔尚书是崔相的嫡长子,他的嫡出女儿也是正是卢七娘的小姑子,卢七娘儿子——也就是崔家未来家主的亲姑姑。崔家真是舍得下本钱,但也从侧面说明士族慢慢在堕落,竟然把嫡女送进皇宫当妾,在士族势力超级强大的本朝确实很少见。
  “卢家呢?”
  “听说卢家三房要送一个庶女。”司马十郎无法理解卢八娘对于出身并不真正在意,也不能理解她对卢家也没有多少感情,便小心翼翼地说:“据说卢家的这位女儿相貌特别出色,与嫁到尹家又和离的那位九娘不相上下。”
  卢九娘颜色好,是传自她的生母,三伯父还有不少相貌出色的姬妾,送到宫里的妹妹自然应该美貌吧。这个妹妹在卢八娘离京时还是少女,印象已经不深了。她关注地问:“卢家长房没有送女儿进宫?”
  “没有,似乎卢家长房现在不如三房显赫,三房又与陆家五房联姻了。卢九娘和离后又嫁进了陆家,只是那位郎君年纪不小了,家里儿女成群。”司马十郎觉得王妃一点也没有想关心自己妹妹的意思,便不再担卢九娘的事情,又回忆着说:“好象陆家和宁家也送了人。”
  见也问不出再多的消息了,卢八娘便摆手道:“十兄一路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别忘了把这次在京城的见闻详细写下来送到王爷那里一份。”
  然后她凝神琢磨了一会儿,之前孟来来淮北时还说朝中要按士族谱来任命官员,转眼间却重新启用庶族,看来皇上的地位稳固后虽然还捧着士族,但也开始启用庶族了,朝堂的格局慢慢在变。对于一个封建□□的帝王 ,他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愿意与士族共治天下,而想收回士族手中之权最方便的办法就是重用庶族。而且皇上恐怕也打算用广纳后宫的方法平衡朝局,进一步加强皇权。
  由此也可以推导出,皇上对于淮北的态度也会愈来愈强硬了,就如陆纪书和徐世昌正是按照皇上的指示拿齐王过世的事闹了那么一场。
  不过,不管皇上还会使出些什么手段,淮北都不会轻易屈从,而要对淮北动武,朝廷既没有借口也没有实力,那么就会在其它方面动动心思。
  卢八娘果然猜对了皇上的心思,春天到来的时候,皇上下旨令各地藩王入京,这个旨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针对淮北王的。
  司马十七郎上折子依旧以淮北战乱为原因推脱了,这一次朝廷很快就有了回应,命淮北王将淮北交给陆徐两位刺史回京,当然司马十七郎更坚决地反对,他反驳道:把淮北交给陆徐二人也就是将千金置于三岁孩子手中,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胡人很快就会重新占据淮北,如今的大好形势倾刻就会失去,他无论如何也不做这样的千古罪人。
  朝廷的下一步竟然是命淮北王世子进京读书。这一次上折子的是世子的师傅邸荣,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上万字,驳斥了朝中的无耻佞臣,先皇离去不久,竟有人忘记遗诏了吗?世子刚满三岁,哪里能离开母亲?况且淮北王为司马氏一家骨肉,在淮北独立支持抗胡,难道还要送质子进京?
  卢八娘没有心思关心这些口舌之争,即使司马十七郎一贯有些愚忠愚孝,从心底里认为忠君爱国是大义,也决不会脑残地把淮北拱手相送,更不会把儿子送到京城。至于淮北的普通军民,他们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后自然是淮北王最忠实的拥护者。对于她来说,眼下最要紧的事是尽快把淮南的财产转移回来。
  果不其然,淮南的煤矿首当其冲被皇上封了,石炭不再允许自由买卖。
  好在卢八娘从淮南开始产出石炭起,就一直在努力积攒石炭,现在大青山的冶铁厂外已经堆了几座小山一样的石炭。战争年代嘛,物资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石炭这种物资,储存起来再方便不过。
  淮北石炭矿已经探明,现在将陈春煊及他手下的矿工们接到淮北,马上就可以开采,卢八娘手下的船队停止了一切其它事宜,全力以赴地运输人员,在陈春煊的努力下,共有近万名矿工愿意来到淮北,他们日后会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下午一定要加更,现正在码字中!
  感谢tianshi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9 11:34:57
  感谢杏芸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9 10:08:07
  感谢学院派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9 08:51:21
  第174章 利之所趋几处熙攘 情之所起
  朝廷与淮北差不多撕破了脸,但只是朝廷不敢公开说淮北反叛,而淮北也不敢说公开皇上昏聩,彼此都还留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当然,这也是形势所迫,朝廷没有实力控制淮北,而淮北出于大义也不能反叛朝廷。
  可是私底下的动作却越来越多了,朝廷在封了石炭矿后,又开始打击淮北的一切经济活动,将卢八娘原本已经成形的商路一一掐断了。
  淮南本就是淮北天然的大后方,虽然朝廷并不会主动支援淮北,但淮南仍是卢八娘最大的商贸往来对象,她用淮北产出的食盐、日常用品等从淮南交换了很多必要的物资,支持着淮北的经济和淮北军的北伐。现在朝廷的这一番举动,使卢八娘的损失巨大。
  卢八娘已经提前采取了些手段弥补,要知道通商这种事情从来都不可能由政府出面阻止能完全能阻止得了的。往往会是,打压越严重,走私就越猖狂,这也是卢八娘两世发家所经由之路,现在重新应用起来也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除了支持走私,她还用了很多经济杠杆努力维持淮北的榫场,不使之萧条下去。于是不管是淮南还是黄河北,一直有逐利的商人带着丰厚的商品历经艰苦到淮北,他们都知道在淮北有最丰富的物资,而淮北王和王妃会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货物的自由买卖。
  于是尽管朝廷打压,卢八娘还是成功稳定住了淮北的经济,但她可不是吃了亏还会忍让的人,缓过手来当然会想办法给朝廷添点堵。
  卢八娘琢磨了些日子,暗中指示淮北的人小批量卖给益州商人一些兵器。因为冶铁高炉的改进和石炭的应用,淮北的兵器质量特别出众,是所有商人们都梦寐已求的最上等货物,根本就是有价无市,很多商人出了极大的价钱却只能买到几只小巧的匕首,真正军中所用的长武器却根本看不到。
  但卢八娘却给了益州,正是因为她看中了益州经常与朝廷发生冲突,想帮助他们给朝廷添点乱。
  自从司马十七郎向西北突进后,就打通了与益州的通路。淮北这边出于大义肯定不可能承认反叛朝廷的氐族政权,但经济贸易却如火如茶地展开了,如今榫场中也时常有来自益州的商人,
  卢八娘一向认为自己做起坏事有天赋,她悄悄放出去的武器卖了好价钱,而买到武器的益州商人正是属于氐族叛军的,他们欣喜若狂地采用了极隐秘的办法将武器运了回去,很快就送到了与朝廷冲突的前线。
  但愿氐族人与朝廷打得一塌糊涂!卢八娘怀着渔翁的心态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