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积压
作者:
安溪柚 更新:2023-03-20 01:48 字数:2357
也难怪庄建业会如此高兴,不同于电子束、激光以及电火花等打孔技术,电化学打孔由于独特的加工模式,使得气膜冷却孔,特别是涡轮叶片上的气膜冷却孔的质量成倍的提高。
以此为基础,涡轮叶片的冷却技术从传统的单一冷却,向更技术更先进的复合式冷却迈进,再加上更加先进的耐热材料,航空发动机的功率才有了质的飞越。
先不说那些装备在三代半,甚至是第四代作战飞机(采用四代划分法)上的军用发动机,就是民航上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借着航空发动机在制造领域上的飞越,也向前买了一大步。
就拿波音787来说吧,以前要推动这个体量的飞机做跨洲际的长距离飞行,少说也要三台航空发动机,要想做到飞行性能更加平稳和安全,做成四台也不是不可能。
可由于航空发动机在技术上的飞越,使得燃气温度比以往提高了三分之一,令新型航空发动机的功率是以往老式航空发动机的两倍。
如此,波音787这样体量的大型宽体客机,只需要两台航空发动机就能达到以往四台发动机的效果。
不要小看发动机数量的减少,这里面有着很深的成本逻辑的,因为无论是老式还是新式,地面维护的原则是不会变的,所以航空发动机的多与少,直接影响的就是飞机的维护成本。
要知道飞机这东西可不是汽车,随便进个4s店花几个钱就搞定,想维护飞机,换个铆钉有可能就值一辆高档轿车,费用之高简直令人咋舌。
而航空公司购买客机的根本驱动力也是为了挣钱,自然是想法设法压低飞机的后期维护成本。
而波音787借着航空发动机技术跃升的红利,将传统的四台发动机,做成了两台,且飞行品质与航程不变的情况下,在发动机的维护成本上降低了一半,各大航空公司自然是趋之若鹜,想不成为爆款都难。(只是以787做个例子,至于质量问题,这里不做评论)
这年头人们总说要抓住机会,站在风口,把握住了连猪都能飞得起来,如果把这一理论放在航空发动机上的话,以电化学打孔机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发制造设备的逐渐成熟并得以广泛应用便是最大的风口。
只要能把握得住,不说弯道超车吧,腾飞厂至少也能做出堪用的燃气涡轮动力装置,最不济的话,深耕航发零配件中的关键加工技术,为其他航发巨头做配套,那也能活得很滋润。
所以这事儿不但要搞,而且还得必须尽快马上搞。
至于腾飞厂这边拿人家日本技术去点亮自己的科技树,出来成果之后,日本人会不会过来找后账,庄建业半点儿担心都没有。
不说别的,就看日本三菱集团这些资料里絮絮叨叨的不正经态度,就知道h公司又是弄了一堆惠而不费的东西。
里面到处充斥着预想、蓝图甚至是幻想的东西,很明显是日本三菱公司广撒网多捞鱼的成果,反正谁也摸不准未来的技术路径在哪里,养了那么多技术人员也不能让他们吃白饭,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能成日本三菱在技术上由更上一层楼,赚钱大大的。
成不了,也没啥,换个方向继续。
总而言之,日本三菱这么弄很像是潘家园里的古董贩子,到处撒钱,到处搜罗,只要有一个蒙中,那就赚翻了。
很明显,h公司搞的这一堆,就是日本三菱到处搜罗的大杂烩,就算经验在丰富的人看完脑袋也是晕头转向,根本压不准哪个是未来的关键技术。
想要确定,最好的方法就是跟日本三菱一样,找来一堆的技术专家,花大钱挨个去试。
问题是这么干,别说腾飞厂了,就是整个国家都耗不起。
好在庄建业是个活了两辈子的人,那双眼睛就跟摸惯了古董的大掌柜,一上眼就能看出你这东西是老物件儿还是现代高仿。
可既便如此,庄建业也就从四十多个技术中才挑出这么三个有用的,可见科技树这东西不是那么好攀的,稍一不慎就有可能跑到其他树杈上。
当然了,h公司也没安啥好心,给你这么多所谓航空发动机的“前沿”技术,巴不得你往里挨个跳,不说淹死吧,累也能累死了。
对此,庄建业觉得h公司挺好,如果有机会让h公司再多坑几次,庄建业绝对心甘情愿,半点儿犹豫都没有。
心情愉悦的把三个有用的资料整理出来,剩下的扔到一边,然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这才拿起电话等接通后便笑着说:“郭所长,我是小庄,前几天您跟我说的事儿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
……
同一时间,位于飞行机械研究所不远处的零度厂内,厂长魏广平看着积压的电风扇,高压锅,电炒勺,洗衣机等产品,急的直抓头发。
作为当年部委抽调精干组建的机械设备仪器厂,零度厂可谓出道即巅峰,七十年代中建厂,随后承担电火花打孔设备生产制造工作,等历经数年努力,完成的电火花打孔设备经部委及国家验收,交付使用后,零度厂收获无数赞誉。
本以为借此机会,零度厂能成为各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精密加工设备的配套供应企业时。
随着“斯贝”发动机的停摆,涡扇6的举步维艰,涡喷14的面向国外,零度厂这个专门为航空发动机专业生产设备而生的配套厂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没活儿可干了。
这就让零度厂十分尴尬了,没办法厂长魏广平只能跑去部委,希望能给零度厂一些生产任务,部委也不想自己花大力气建的厂子就这么放着浪费,多少也挤出点儿生产任务,让零度厂维持生产。
可问题是部委使大力气也给不了太多生产任务,毕竟占绝对大头儿的部队一直在勒紧裤腰带,部委的日子也不好过。
于是零度厂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困境,连带着整个厂跌入谷底,尤其是那些当年被抽调过来的技术队伍,更是人心惶惶。
一时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顺口溜在零度厂里甚嚣尘上。
一些有门路的技术人员纷纷调离零度厂,而另一些大胆的干脆辞去公职跑到沿海地区放手一搏。
不过更多的则是留在零度厂内默默的煎熬。
魏广平不是没想过办法脱困,转产搞民品,部委下属的其他厂都行,他们零度厂技术设备都不差,没道理不成,结果无情现实结结实实给魏广平上了一课,他们零度厂还真不行。
基本上是做啥亏啥,最后就成这模样,积压了一大堆的东西,卖都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