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新的制作理念
作者:白色十三号      更新:2023-03-22 06:46      字数:3181
  “暗黑风格”,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又暗又黑的一种风格。
  这个名词来虽然相对于现在的主流电影来说,是观众相当陌生的,但是“暗黑电影”却在电影圈里蛰伏已久,在以前的电影圈里,观众喜欢把类似的电影叫做表现主义、b级电影、哥特电影,或者是黑色电影。
  说起来,杜克对于这种风格并不陌生,《黑客帝国》也具备这种风格。
  要说“暗黑风格”的起源,其实很难去查证,因为从戈雅的黑画系列绘画、老勃鲁盖尔的《死神之凯旋》、薄伽丘的故事集《十日谈》等等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暗黑风格”存在的证据了。
  只是在当时,这些内容并不被人称为“暗黑”而已。
  而在电影中,杜克开始后期制作的《黑暗骑士》无疑是代表,如果按照这种风格去翻阅好莱坞的历史,不难发现早在《m就是凶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吸血鬼》和f?w?茂瑙的《诺斯法拉图》里就有着“暗黑风格”的存在的元素。
  更不用说那种刻意要展现穷街陋巷、人性险恶以及故意要把场景和故事放在黑色夜幕之中的黑色电影了。
  在杜克眼中,暗黑风格和黑色电影一样,只不过电影被强行分出的枝杈中的一个。
  毫无疑问,曾经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是暗黑风格的电影能真正进入主流电影圈的关键人物,暗黑风格甚至成为了高逼格的代名词。
  这种风格在超级英雄电影里独树一帜,直接或者间接带来了两种趋势——第一,在其反衬之下,诸如《复仇者联盟》、《钢铁侠》这样的走着主流商业大片风格的影片,显得更为欢乐和爆米花化;第二,《黑暗骑士》为dc漫画和华纳兄弟带来了深度和风格之后,致使整个dc宇宙都要遵循统一的风格和价值观,所以《超人:钢铁之躯》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迫加上了并不算太合适的“暗黑风”。
  至于《蝙蝠侠大战超人》,则在立项之初就确定了暗黑的基调。
  想要实现这种风格,一是设定和拍摄,二是后期制作。
  实际上,无论是杜克,还是曾经的诺兰,拍摄《黑暗骑士》的时间大多是白天,想要实现画面的暗黑风,后期制作至关重要。
  虽然经历过《黑客帝国》这种带有哥特风的影片,但这种风格相对于杜克的后期制作团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这也决定了后期制作的速度不会很快,而且杜克要在制作中严格把关。
  没有人天生就会精通各种风格的电影,即便是杜克也不例外,即便《开战时刻》让他和他的团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还是谨慎而细致的掌控着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
  想让后期制作团队遵循这种风格,首先就要明白暗黑风格的特点是什么。
  暗,指的是这些电影的画面色调,被人为的调暗了,即便是那些发生在白日里的场景,也是阴暗潮湿的。
  当然,在这些电影里,很多的情节是发生在黑夜之中的。
  而黑,则说明这些电影的主题是黑色的,故事常常与阴暗、病态、诡异、暴力、血腥、神秘、宗教、另类等词相关,虽然很多电影的故事主体是积极的、惩恶扬善的,但是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上述的种种元素被放大、被夸张,因而产生了“黑”的效果。
  不过,哪怕是一个人造的概念,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制和风格才可以成立,在暗黑风的电影中,在杜克看来,大致有那么几个特点。
  首先,故事阴暗,相当的程度上会有一定的病态元素。
  主角——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大部分会有童年的阴影与创伤,比如布鲁斯?韦恩。
  这种阴影和创伤伴随着他的成熟,最终成为了他的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且这样的创伤,会让他用另一种“病态”的形象示众,比如小丑的疤痕与装扮。
  更重要的是,反面角色的寻仇,并不是为了偿还或是报复,而是一种涉及暴力和血腥的唤醒大众的仪式,他们的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关乎于个人的过往与恩仇,而是与某种救赎和启示相关。
  这样的反派就像小丑一样,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坏蛋”,他和正面角色一样拥有了思辨和哲理的色彩,让正面的角色在很多时候,陷入到了两难的选择之中,这样的价值观的摇摆和对正义邪恶的思索,可谓是电影美学上的一种暗黑。
  其次,宗教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仪式感、神秘性、邪典、残缺、另类,往往是这些电影中的感官与叙事元素上的特色,在很多段落和情节中,主角都会经过一些大师的提点,或是在某些仪式性的聚会、活动中拔得头筹,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样的设置,其实只是一个自我疗伤和能力升级的过程,但是在暗黑风的驱动下,一段本可以活力四射的桥段,却一定会变成“从万人坑里往上爬”的情节,英雄人物在成为英雄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洗汰其本身观念的事件,随后再痛苦地选择维持现状。
  无论其本身如何,对世界的认知如何,无论这个世界是不是需要清扫一空重启来过,英雄人物总是会遵循最普世的价值观做出流血最少的抉择。
  而在在更多的电影里,暗黑风格是一种视觉元素的体现——《300勇士》、《黑客帝国》乃至《蝙蝠侠:开战时刻》——并非是电影本身价值观念阴暗。
  这种视觉效果上的暗黑风,一定程度上暗含了mv的风格元素,包括mv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在布景、调色与整体制作协调上,充分地体现出了“奇观化”的效果。
  如果追本溯源,这样的视效来自于绘画、表现主义、哥特以及很多现当代的油画作品。
  拍摄中所能体现的这些元素,更多的是来源于演员的表演和台词,后期制作时,如果将那些光线明亮的镜头,成功融入到暗黑的风格里,就是杜克这个导演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他必须要考虑,这也是道格?沃尔特当初最为担心的方面——观众能不能接受这种风格。
  如果是在超级英雄电影兴起的世纪之初,杜克也无法确认,虽然当初蒂姆?伯顿的电影也带有明显的暗黑风格,但相比于《黑暗骑士》,《蝙蝠侠》和《蝙蝠侠归来》的暗黑风只能说是小意思。
  好莱坞所有人都知道,电影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未来成功的电影,往前挪几年就很有可能失败,所以杜克在对待蝙蝠侠系列时一直都是慎重的,也在注意观察电影市场环境的变化。
  其实现在不难发现,经历过多部超级英雄电影的轰炸之后,观众对那些剧情轻描淡写、只注重cg是否逼真的漫改电影的期待感,一定程度上来说在降低,例如像《钢铁侠》这种另类的超级英雄,就受到了欢迎。
  同样,这种带有严肃电影特征与创作倾向的超级英雄电影,可以说是顺应潮流而产生。
  当然,在这样的戏剧化情节为主导的电影里,把人物的走向定位在“正邪交替”的两难中,并且为反派安置了极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再加上一些奇观化的展示和发生在黑夜的故事,完全可以为观众带来一种新鲜的刺激。
  在这种风格的电影里,反派也是关键,如果反派只是漫威电影中脸谱化的人物,这种风格就会失衡。
  于是,反派往往和正派类似,师徒用自己的观念改造这个社会,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惜采用“突然死亡”的休克疗法来治疗这个社会。
  这样天然就拔高了反派的层次或者说逼格。
  甚至未来的超级英雄的能维持多久的强势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看反派。
  在首部蝙蝠侠电影里也加入一定暗黑风的蒂姆?波顿,他所擅长的是一种哥特化的表现手段。
  这种表现手段在好莱坞的修正主义下,已经与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关联了,而关乎角色的装扮、布景、化妆,他所拍摄的《蝙蝠侠》和《蝙蝠侠归来》,场景几乎都在黑夜的笼罩之中,故事涉及到了死亡、异教等哥特和暗黑必备的元素。
  这种具有波顿式特色的超现实、未来主义、混搭,其实与杜克想要实现的风格并不同。
  杜克想要在后期制作中实现的,是《黑暗骑士》完全可以脱离出漫改电影的范畴,作为一部独立存在的影片。
  如果站在电影的角度上来考量,杜克剪辑中要做的,是尽量不把漫画原作当做文本来使用,仅仅借用了漫画中的人物关系,重新塑造故事的主线,用另外的方式和讲故事的技巧,来打造成《黑暗骑士》的成片。
  这是一种坏事,如果电影质量有问题,必然会被漫画粉丝的口水淹没。
  但这也是好事,脱离了漫画的风格限制,导演可以更加自由发的挥,让在戏剧化的高潮在故事情节的矛盾和冲突之下,更具备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