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 第35节
作者:木兰竹      更新:2023-03-22 16:11      字数:3789
  “吾不愿后人曲解之。”
  我不愿意后人曲解我文章的意思。
  要知道断句不同文章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在作文之时,其实句与句之间是有空处的。那空处,就是标点。
  这在写文给别人看的时候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不然别人怎么知道你写什么?
  若你科举文章中无空处,考官怎么知道你写什么意思?
  若官文上没有空处,谁知道你这官文下达了什么指示?
  只是印刷之时,因为印刷技术所致,句以句之间才没有留空而已。
  而古代传下来书籍,因代代传抄,当年到底是怎么空的,也不可考,只能后人猜测。
  余柏林浅谈一出,许多读书人觉得这标点挺好用。又因为浅谈一书流传甚广,所用标点也被看过书的人熟知,渐渐文中不留空而是加点,成了“流行”。
  这“流行”,渐渐的从普通读书人传到官吏中,又传入朝堂上。最后很明显,会继续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这倒是无心之举了。
  第 37 章
  谁都知道,余柏林的浅谈是为了之后为春秋做注而打底。所以当传出余柏林闭门著书之时,大家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
  余柏林的浅谈宛若给治《春秋》的读书人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不只是本经为《春秋》的,本经为其他经书的学子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甚至一些大儒都跃跃欲试,想用由余柏林浅谈所启发的新念头,著书立说。
  若余柏林不赶紧一点,说不得会被人抢了头筹。若是有大儒著书在先,他的理论和大儒重叠,可就成笑话了。
  因对余柏林勤学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这次著书,自然也被人杜撰出了许多“趣事”。比如看书看得入迷,把手边馒头沾着墨汁吃了之类;比如偶尔一佳句,放声大笑状若疯癫之类。
  最后余柏林在他们心中形象,已经是蓬头垢面,坐卧在书堆之中,除两眼冒着精光之外,看着就是一野人似的。
  因余柏林闭门读书之时,老师友人都没来打扰。乍一听到这传闻,他们还真吓了一跳,忍不住来信询问。
  张岳更是沉不住气,不顾老师面子尊严,亲自来到余柏林家里。若他看到余柏林为了著书坏了身子,定要把余柏林狠狠臭骂一顿。
  当张岳看到余柏林虽然心无旁骛手不释卷,但整个人还算干净整洁并没有如传闻一般疯疯癫癫之后,松了口气。
  余柏林哭笑不得。
  他自己在家读书著书,并未见过外人。那些人信誓旦旦一副亲眼所见的样子,是趴在自己屋梁上还是躲在自己床底下?居然也有人相信。实在是不可理喻。
  不过这种传言也是有好处的。
  知道余柏林如此勤奋,认为余柏林明年会试能中的人越发多了,对余柏林嫉妒不满的人少了。
  就跟现代高考似的。若高考状元说自己非常努力起,五更睡三更起,卷子做了等身高,其他人大概就感叹一句,“怪不得能成为状元”。
  若是哪位高考状元说自己并没有很努力啊,也就是和别人一样该学学该玩玩啊,估计听众一背过身就忍不住骂一句麻痹去薨。
  天赋这玩意儿不是人人都有的,努力却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即使自己没成功,也可以给自己找借口,“哎呀我就是太懒了,要是我也这么勤奋肯定也成功了”。这人的心理也就舒服许多。
  至少比知道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要来的舒服。
  可以追赶,就能少些红眼病。
  至于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反正你比我强我就是嫉妒的人就不用提了,这种人没啥可提,神经病什么时代都有。
  余柏林初稿定稿之后,就把稿子给张岳检查。张岳把余柏林叫到府上,师徒两商量了整整五天,这五天张岳直接告了病假,说自己病的要死,班都没上。
  封蔚知道真实情况,封庭自然也知道。虽然年初很忙很忙,张岳明目张胆要偷懒,皇帝陛下还是很纵容的答应了。
  其他人还真以为张岳病的要死了,以为余柏林去张府是去侍疾。弟子如日子,张岳就一个儿子在身边,还有公职在身。余柏林代替儿子侍疾很正常。
  当然,虽然正常,也说明余柏林对老师好啊,是个尊重老师的好孩子啊。
  季媛和张瑚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明知道张岳和余柏林闭门研究修改书稿,在外真装出一副“我家当家的快挂了”的悲伤神情。
  也不怕不吉利。
  余柏林想,师父一家这么做,大概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吧?
  直到后来张瑚他哥,张岳他大儿子张珊回到京城,余柏林才知道。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而是张岳想儿子了而已。
  只是当年张珊偷溜离开京城之时,张岳生气大骂,让张瑚不准回来。
  现在张岳消气了,又抹不下面子。
  听闻去年年末边疆大捷,短时间内边疆比较安稳,唐将军要回京叙职,张岳按捺不住想见儿子的心,又抹不开面子去信妥协。听闻外面传闻他病的要死,两夫妻就将计就计,演了这出戏。
  张珊这次还真没打算回来。
  他以为老爹还在生气,想再过段时间,立了更大的功劳再回来。反正京城有他弟照顾老爹,并不担心。
  现在听到老爹生病了,甚至病危了,哪还坐得住,立刻跟随他顶头上司一起回来了。
  余柏林得知真实原因之后哭笑不得之余,又有些羡慕。
  他再尊重舅舅,舅舅也不是他父母,甚至因为社会习俗原因,舅舅自己都把自己当做外姓人,对余柏林不会像真正长辈那样随意。
  虽然老师一家吵吵闹闹各种情况百出,但亲情确实令人羡慕。
  不过当他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趴在竹塌上晒太阳的封巨宝,小手牵小手,在王府下人指导下放风筝的封大宝和封小宝,余柏林一腔羡慕就渐渐消散了。
  “林!”小宝的话已经说得越来越利落了,“王叔不陪我和哥放风筝!坏!”
  大宝点点头。有余柏林在,他就敢告状。
  余柏林拍了拍躺在竹塌上装死的封蔚:“懒什么懒,起来。”
  封蔚打了个哈欠:“好困,反正你回来了,陪他们玩,我要睡觉。”
  “要睡觉回房里睡。”
  “我要晒太阳。我五行缺太阳。”
  余柏林:“……阁下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封蔚:“什么?”
  余柏林:“你怎么不上天呢?”
  封蔚想了想:“恐高?”
  余柏林:“……”不想理他了。
  大宝小宝见了余柏林回来,也不再缠着封蔚放风筝。有余柏林就够了。
  前几个月余柏林专心著书,大宝小宝即使还是常常来王府,也都乖巧的不去麻烦余柏林。
  大宝还会帮余柏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递递书本,检查错字之类。
  像个小书童一样。
  余柏林一边著书,一边耐心给大宝解释自己书中所写道理。哪怕讲的不多,大宝听起来,也比宫里新来的老师讲的好。
  太子的老师不能总空着,封庭又认定了余柏林,因此只叫翰林院的人轮流给太子讲课。
  翰林院除少数有幸得到文辅和皇帝赏识直接进入内阁轮值之外,其余大多数人都在熬资历。资历够了就有资格轮值内阁,起草诏书,让皇帝看到。
  现在多一个途径给他们表现,翰林院众人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使尽浑身解数向太子推销自己。
  谁知过犹不及,太过卖弄反而让太子不喜。
  大宝聪慧,得余柏林教导后比一般蒙童懂得多,他们那群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在大宝看来,只能给一个关爱傻子的眼神。
  大宝心里通透着,这群大人以为大宝什么都不懂,其实大宝什么都懂,就算不懂也会把事情告诉封庭,他爹会告诉他们,这些愚蠢的大人的愚蠢行为,背后的愚蠢意思。
  也幸亏大宝是个好孩子,在这种熏陶下,也还是个谦虚可爱为人友善的好孩子,没变成封蔚这样的中二病。
  在听到大宝说起皇帝陛下的教导之后,余柏林不由扶额。
  他总算知道封蔚怎么变成这幅德行的。长兄如父,封蔚被皇帝陛下一手拉扯大,他的性格养成,自然皇帝陛下功不可没。
  原来皇帝陛下是隐形中二病……
  不过想想皇帝陛下过往,好像……这种性格也不难理解。
  大概,也许。
  大宝这么软和,估计是基因突变。
  余柏林在张岳的严格审查下,稿子终于“一审通过”。现在张岳正揣着余柏林的稿子,去找老朋友们继续探讨。
  会试之前,余柏林不好上门拜访其他大儒——这些大儒很可能成为下一届会试考官,张岳为了余柏林将来成绩不被人怀疑,早早请求皇帝陛下,不参与下一届会试监考和改卷。
  余柏林不能去,张岳却是可以去的。张岳和同僚朋友唠唠嗑,很正常。
  况且张岳其实是抱着炫耀的心思去的。
  这次他没被何振洲打出来。但等讨论完之后,他还是被何振洲打出来了。
  收个不到弱冠就能注经的弟子了不起啊?好吧,真的很了不起。何大人今天也很心塞。
  余柏林暂时没什么事,这几个月著书耗费了他太多心力。劳逸结合,他也准备稍稍喘口气。
  大宝小宝要他陪着放风筝,余柏林欣然同意。
  他不但陪着两个小孩放风筝,还为他们画风筝,做风筝。甚至画了一条巨龙风筝,需要好几个人一起放的那种,飞上天后可神气了。
  封蔚看得心痒痒,终于忍不住要求加入。
  大宝小宝在余柏林的授意下,坚决无视王叔,就是不跟王叔玩。
  封蔚早就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也知道该如何解决。他围着两个小孩嬉皮笑脸的说着讨好的话,善良的大宝果然最先心软,跑到余柏林身边,悄悄拉了拉余柏林的衣角。
  余柏林叹口气。好吧,又让封蔚过关了。
  封蔚高高兴兴的加入进来,抢走了龙头的位置,带着两小孩满院子疯跑,结果一不小心太用力,绳子扯断了,风筝栽了下来,挂树上,被戳坏了。
  这下大宝小宝双双看着封蔚,眼睛里都开始冒水气。
  “我再画一个。”余柏林微笑的安慰两个孩子,“我们再一起做风筝。”
  两小孩点头,把金豆子憋回去。
  封蔚摸摸鼻子,抢走了下人磨平做风筝骨架的竹条的“重任”。
  三(?)只小孩玩风筝玩的很开心,大宝小宝回宫的时候,还给皇帝皇后带了一龙一凤两只风筝。
  封庭见那龙凤画的栩栩如生,堪称大家,余柏林却毫不在意的给两个孩子做成风筝,不由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