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赐下侧妃
作者:
玉秋鲤 更新:2023-03-26 08:34 字数:2204
朝中很快就选了许多适龄的贵女出来,这其中有静安师太的娘家,江家的江十一娘,有皇后的娘家的姑娘,王九娘,另有已经进京的淑妃的娘家齐伯爷家的一位仅仅十二岁的姑娘齐盼琬。
皇上将齐盼琬指给了胶东王,给了个侧妃的身份。
齐家千恩万谢,将齐盼琬打发上了花轿,一点都没耽搁的就把人往胶东送。
江家的江十一娘则被家人送进京,太后跟皇后都见了她,有静安师太的面子在,她入宫当然也没有什么人不开眼的给她下马威。
太后道:“你没过见你姑姑吧?”
江十一娘躬身应“是”。
太后笑:“那自然也没见过你睿之表哥。他呀,可真不是个好性子,日后你要多担待些。”
皇上坐一旁,笑道:“睿之跟他媳妇不是很好么,说母后偏心孙儿,母后还不承认。”
太后道:“他那是给他母亲面子呢,我瞧着两个人也一般,要是好,缘何都成亲这好几年了,连个孩子的影子也没有。”
又敲打江十一娘:“你姑母最稀罕女孩子,所以偏疼儿媳妇,你可要懂事些,去了之后早日为皇家开枝散叶才是正理。他们若是欺负你,只管写信回来,我收拾他们。”
话语之中,对辽王跟静安师太都十分亲昵随意。
江十一娘却不敢大意,跪地行礼:“民女谨遵太后吩咐。”
太后点了点头:“起来吧。”
又对皇上说:“哀家看着江姑娘实在是个过于贤淑安静的,怕去了之后再被人欺负,还得再选一个。”
说完看看皇后,道:“你娘家那个王九娘看着爽朗大气,哀家就喜欢这样的孩子,年纪也合适,不如一同赐婚下去?”
皇后连忙道:“得母后赐婚,是她的福气。”
太后道:“若是能早日产下麟儿,这才是她的福气。”
言语之中对辽王早日有后的期盼溢于言表。
底下的江十一娘也不由深思了。
众所周知,静安师太并不大与娘家来往,当然,这种说法还是谦虚的,实际上,江十一娘不仅从未见过赵睿之表哥,更是从未见过这位姑母,她出生的时候,姑母已经是皇后。
那戏文之中的后妃省亲之说,竟像是老百姓们编排出来的幻想,反正他们家从未见识过的。
但是血脉关系是在那里的,静安师太出嫁后虽未曾回过娘家,可江家在南边还是因此获利颇丰,无论是人脉还是财富,都算得上是富甲一方。
只不过随着先帝去世,先皇后先是成了有封号的静安皇后,后来又成了静安师太,江家这才有了些微的感觉,可也未曾伤筋动骨,世家大族的气象并未因此改变。
江十一娘并不觉得自己比那个什么江明鸾出身差。论亲情关系,她才是亲表妹,强的过那假货一百倍。论家族,江家乃是江南第一大家族,比一个流放到青州生死不知的徐家可不是强一万倍?
辽王妃的骄纵名声,江家也是早有耳闻的。顶着江家的名,江家这些年可是不少为辽王妃担待呢。
侧妃算什么东西?
呵,她的筹谋,也不是安分的给辽王当个侧妃呀!
江家早有打算,只要辽王可堪造就,那么她此行就是为了家族荣耀,为了辽王大业放手一搏,若是不堪造就,她身为侧妃,作为一个从南走到北的、有见识的女子,也要将辽王了那懒散不知上进的做派给更改过来不可!
江十一娘满怀踏上“青云路”的野心,跟皇后娘家那位王九娘一起,在京中择良辰吉日出发。
而皇上这边,待事情按着自己的想法发展了,终于松一口气,跟齐美人相处也多了起来。
他要是心情好,脾气也是令人如沐春风的,三五句话就把柳大人的指点从齐美人嘴里套了出来。
齐美人先还忐忑,后头见皇上不似太生气,就跪地请罪:“皇上,是奴婢无知愚蠢,这才请教的柳大人,请皇上不要生柳大人的气,他都是被奴婢恳切哀求,这才给出了这个主意的。”
“若不是他这主意,打死奴婢也想不通,就是如今,奴婢也想不通皇上为何替辽王赐侧妃……”
皇上哈哈大笑。
深深的觉得无知的人也有其可爱之处。
齐美人这样的,若不是进宫,在市井之间,八成也是个极其有趣的人呐。
倒是柳子真,自从辽东回来,在朝中并不显眼,算得上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没想到竟然也能另辟蹊径的给自己出主意。
要不是重鸣出了事,而辽王竟然从京城全身而退,他本来是打算重用柳子真的。
只是后来的事实在难以预料,作为皇帝的自己,虽然表面上稳住了,看似接受了一切,可又怎么能真的不恨呢?
可笑重鸣眼睛都没了,竟然还为母亲遮掩。
也就是这份“孝心”终于让他对这个儿子死心了,也没有那么伤心了。
坐上皇位的人,本就应该又孤又寡,竟然想享受亲情?这可能吗?
可以作秀表现出孝心来,又怎么能将自己的思想尽付妇人之手?
就譬如现在,连一个小小的无知美人都知道辽王有孩子不好,难道他就是个傻子么?
还不为为了博一个好名声?
皇上赐侧妃的消息不胫而走,比侧妃们的车驾可快的多。
赵睿之这边收到消息,明鸾也收到了王诚命人送来的消息。
连同这消息一同过来的,还有对江家、王家这两大家族的调查。
最后王诚问:王妃接下来将何去何从?
明鸾觉得,辽东就算想起兵,也还需要许多时日。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养兵花钱实在太多了。
表面上看起来辽东最近一二年百姓越来越富足了,可明鸾自己知道,这份富足是因为无数人将辽东这边盛产的特产都运送出去,卖出了高价,然后买着辽东缺少的粮食、盐巴、药材回来,这一来一往,把辽东的经济盘的活络了起来。
要是论这辽东最有钱的人,应该是她了,无论土地也好,铺子也好,落在她名下的越来越多,想挤破头到她跟前的人更是前赴后继。
若是立时起兵,这一切不说马上化为泡影,可消耗是少不了的,说不定还得亏上几年,才能缓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