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才华上交给国家 第64节
作者:
雕雕子 更新:2023-04-04 11:54 字数:3943
莫金贵又害羞又骄傲,“高中算啥呀,我以后还要上大学呢!我要像老师们一样,在大学假期到贫困地区支教。”
“大学毕业了我还要继续读书,一直读一直读书,读研读博,当个科学家,将来报效祖国,让新闻报纸上都是我的名字!”
家长们就笑,或者被莫金贵的语气逗笑,或者觉得莫金贵有豪情壮志可爱而笑,反正那笑都是带着善意,不带嘲讽。
莫金贵的父母也笑,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说要谦虚,可眸子里的骄傲确实怎么也藏不住。
总之莫金贵家里今天高兴到了半夜。
季柯家里因为陈怡玥和孟鑫的回归也高兴到了半夜。
莫金贵去高中读书了,寄宿,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之不易,比所有人都努力。
别人六点起来背单词,他能五点起。别人做卷子做到十二点,他能做到一点。
就这样,他从勉强擦线进入市重点,到考进尖子班,到拿奖学金,再到最后高考,一举考上了全国前十的985。
成绩出来的时候,莫金贵趴在电脑跟前哭,明明高兴的要死,嘴上偏偏说:“没考上清华,我难过。”
大家也不知道看没看出来他凡尔赛,反正该安慰还是安慰了。
莫金贵高考这年,村子里很多孩子参加了中考。
孩子们努力,大半考上了市重点,还有两个去了省重点。小部分没考上重点高中的,也都是上了普高。
其中比较让人遗憾的是王二娃。
他是擦着线考上了市重点的,但他已经二十一岁了,在上高中年纪太大,再加上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父母都已经不利索了,照顾弟弟妹妹不方便,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偷偷改了,改到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大家才知道这事儿,父母知道他懂事,虽然遗憾,但也没苛责他,只让他好好学技术。
季柯也觉得挺可惜,不过这小孩儿有孝心,懂事,也就随他去了。
总之这一年还是值得高兴的,莲花村世世代代蜗居在山里,终于在这一年,出了一个大学生,还是名校的大学生。
然后这个大学生,又带出了一串大学生预备役。
莫金贵就像他说的那样,要学季老师,学沈老师,学曦光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在大学假期去支教。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从大一第一个假期就开始投身支教事业,要不是季柯打电话喊他回来,他恐怕年都不回家过了。
不过莫金贵选的支教地点是甘肃,甘肃在西北,离莲花村的西南隔了两千公里,到底还是没赶上吃年夜饭。
莫家父母骂他没良心,眼睛里却是带笑的,对自己这个儿子怎么看怎么觉得骄傲。
趁着寒假回家,莫金贵回学校看了看。
学校跟他在外面见到的小学一模一样,教学楼很漂亮,比他以前那个小土房好多了,可惜他没上两年就走了。
莫金贵待了三天,就又回到西北当乡村教师去了。
大学四年,他都是这么过来的,开学上课,放假支教。
后来他读了研,研究生要出研究成果,他的假期就没有那么清闲了,支教也只能暂时中断,然后全心投入研究。
后来上高中的孩子们基本都考上了大学。
有人想做研究,就跟莫金贵一样选择了理工类;有人想研读思想,研读马克思,就去学了哲学;有人想像最开始那批支教老师一样发光发热,去照亮祖国的角落,就去读了师范大学。
总之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莲花村并没有因为孩子们的离开而变的衰落,它更加富强了。
学了农学的孩子回来让改善种植,学了工学的孩子回来做机器人减少劳动力,还有王二娃。
王二娃学了建筑,毕业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修路。
莲花村终于不再闭塞,一条大路,让整个村子与世界相连。
修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还是修山路,但王二娃不怕苦,莲花村通向城镇的这条路,一修就是三年。
路修好的时候,村子里办了一场大宴席,庆祝他们整个村子都走出大山,庆祝他们村子从脱贫到致富。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莫金贵成了中科院的博士。
他发明出来的智能垃圾桶成了目前全民认可的实用型研究,成功让他这个人出现在了新闻报纸上。
无巧不成书,莫金贵回家这天正好就赶上了村子里庆祝修路完成。
这下可好了,两件喜事一起庆祝。
宴席第二天,日子继续过,大家该下地下地,该上学上学。
莫金贵回曦光学校见了季柯和沈凌。
在外头待了这么多年,季柯能感觉到,莫金贵早已经不上当年那个录取通知书都能嘚瑟半天的小孩儿了。
他跟莫金贵说了学校的发展,也展示了学校的发展,比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现在每个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设备了。
参观完教室,莫金贵几乎是一秒破功,稳重的样子丢了个干净,跟季柯抱怨:“我都没在曦光用过多媒体,太亏了!”
除了多媒体,教学楼一楼大厅还多了电子横屏,横屏上有时候会通知事情,有时候会滚动播放课表,但更多的是像现在这样,放着他们的校训——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仰头看着这句话,莫金贵莫名湿了眼眶。
贫穷却依旧要有弘高的志向,他做到了!
第53章
这是季柯从事支教事业的第二十五年。
今天, 各大app都在推送这样一条消息。
赵秀玉首次代表外交部发言
这条新闻的主人公赵秀玉,毕业于首都大学,今年34岁, 是外交部最年轻的发言人。
当然,赵秀玉这个人不止可以用‘年轻有为’来形容, 还符合‘英雄不问出处’和‘巾帼不让须眉’这两句话的定义。
赵秀玉家在云南大山深处一个破旧的小山村,莲花村。
现在的莲花村非常富裕,是中国典型脱贫致富成功的村子, 不过她离开那里出来上大学的时候,莲花村才刚刚修好公路,所以说她是出自一个破旧的小山村也准确。
网上关于赵秀玉的消息铺天盖地,不止是大家对这样以为杰出女性的讨论, 更多的是因为今天她在记者会上的发言。
本以为这样一个年轻的发言人,还是女性, 第一次在世界各地的记者面前多多少少会有些露怯。
但是赵秀玉没有。
记者会上,赵秀玉一身正装, 自信端庄地站在主席台上, 微笑望着台下的记者, 面对全世界的观众。
各国记者刁钻的问题, 遇上赵秀玉,全部都被化解。
有人提出一些充满恶意带有挑拨国际关系的问题,赵秀玉还会用幽默的方式进行反讽, 让记者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别人已经笑完了。
赵秀玉的精彩发言, 成功打破了所有的歧视。
对年龄的歧视, 对性别的歧视。
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谁说女子不如男。
新一代的女神就此诞生。
赵秀玉被人戏称赵姐, 她在记者会上的犀利发言被无数网友结成表情包存了起来,被p上‘赵姐威武’的字样。
还有人给她剪辑视频,视频的名字就叫做‘赵姐那些霸气的瞬间’,‘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女神’等等。
赵秀玉不常上网,上网也只是看国际新闻,这些网友送给她的外号也好剪辑也好,都是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知道的。
当然,能看到网友的戏称的采访肯定不是国际记者会那种严肃的场合,而是国内《中国杰出女性》的期刊采访。
赵秀玉在首次代表外交部发言的同年,登上了《中国杰出女性》的封面。
《中国杰出女性》是国内很权威的期刊,赵秀玉听到是这个期刊要采访她,当即就同意了。
采访期间,记者问到了很多问题。
【提问:在你小的时候,莲花村是一个很破旧很贫困的村子,据说那时候能读上书的小孩儿都没几个,你是怎么在那种环境下考上首都大学的。】
提到小时候,赵秀玉的目光不由得变得柔软。
她说:“因为在我到该上学的年纪的时候,村子里来了两个支教老师。你们应该也知道他们,季柯老师和沈凌老师。”
“两位老师的出现,让我们这一群乡野村夫知道了,原来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广阔,那么美丽。”
“那时候我们村子条件特别差,住的房子差,也不方便,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吃的,纯天然,健康,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
“他们放弃了当时大城市繁华的生活,来到我们村子里当没有薪水的老师,要不是他们,一定不会有现在的我。”
【提问:听你说过你小的时候,家里也会有重男轻女的现象,那后来又是怎么让家里同意读书了呢?】
“这个……还是得感谢季柯老师和沈凌老师。”赵秀玉笑着说:“重男轻女这个……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那边,不是说故意要这样做的,不是故意就要去瞧不起女性。”
“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识,没接受过平权思想,祖祖辈辈都是重男轻女,所以会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
“季柯老师和沈凌老师希望消除我们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希望把男女平等的概念带到我们村子里,所以他们特地准备了一节课。”
“那是改变了我一生的课,我至今仍然能记住那节课的细节。”
“其实季柯老师和沈凌老师两个人当中,季柯老师的学识要更高一些,也不知道为什么,季柯老师明明是学音乐的,但是理工方面就没有他不擅长的。因为他更厉害一些,所以平时讲高年级的课程都是他来。”
“沈凌老师呢……她也很厉害,她可能在知识储备这一块儿会比季柯老师差一点,但她很会讲课,所以他们两个人整体是分不出高下的。”
“本来的课程任务分配是季柯老师给高年级讲课,沈凌老师给低年级讲课,但是那天的公开课,讲课任务全部由沈凌老师来完成。”
“其实在那节课之前,我和村子里的所有人都觉得,沈凌老师不教高年级是因为她教不了,没那个能力。”
“但是上了那天的课我才知道,不是沈凌老师教不了高年级,而是季柯老师教不了低年级,他不太会跟小孩子沟通。”
“沈凌老师给我们讲课,让我们很惊讶,原来我们一直瞧不起的女老师这么厉害。”
“在我们产生了这种思想以后,沈老师又给我们举了很多杰出女性的例子。”
“古今中外,尤其是民国以后,优秀女性辈出,包括当时的杰出女性。”
“我真的,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听到那些成功女性的光荣事迹时那种激动亢奋的心情,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重男轻女不是理所当然,原来女性真的可以很优秀,原来女性不是菟丝花,我们真的很坚韧。”
“没有人会愿意天生平庸,我也不愿意,是因为古旧的思想束缚着我,所以我一直会有认命的感觉,总觉得女孩子么,迟早是要嫁人生子的,生育就是我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