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作者:若然晴空      更新:2023-04-07 14:45      字数:6429
  天子近臣!
  魏雍之前不过是个凤翎卫校尉,如今都是执掌宫禁的中郎将了,现在谁敢拿魏雍的庶子身份说事?即便是士族嫡子,见了魏雍也得笑脸相迎,称兄道弟,两人虽然不至于羡慕魏雍,但都对自己的前程有了一个新的概念。
  魏悬还好一些,经历了三年的折磨,他已经磨去了不少当初的棱角,如今新婚燕尔,更多了一份旁人没有的珍惜。
  韩和就真的很争气,他不像魏悬那样小心谨慎,不敢多看,不敢多说,只要姬越传唤,他就比谁都要积极,加上他的声音确实比魏悬好听一些,姬越传唤他的次数就稍微比传唤魏悬多了那么几次。
  韩阙对此十分满意,他倒是没有作死到提醒韩和的地步,事实上姬越的身份,整个韩家也就他和长子韩青知道,他虽然把希望寄托在韩和身上,但更清楚,一个习惯掌控一切的上位者不会喜欢知道自己秘密的人,姜君就是前车之鉴。
  这些日子姜君过得很不好,他原本服食了一段时间的五石散,剂量极大,想把自己慢慢毒死,这样不必牵连家族,但先皇过世,姬越直接令他为先皇服丧三年,也就是说,至少在这三年之内,哪怕他猝死都是罪名,是要牵连全族的。
  求生不得,求死未果,戒断五石散的那段时间里,姜君想起了很多事情,最多的莫过于姬越,他原本以为自己深深爱着康王府的小郡主,但自从她死后,他竟然一次都没有梦过她,睡里梦里都是同一张脸,凌厉的,狠戾的,冷笑的,面无表情的,甚至有一次他为小郡主作画,明明回忆是那么清晰,到了笔下却勾勒出一张梦魇般的俊丽容颜。
  姜君死死地盯着那张画,仿佛看到了什么怪诞得不得了的东西,他惊觉姬越的容貌和小郡主是很像的。
  对小郡主的感情已经是他最后的支撑,他可以假装自己也有过一段值得活下去铭记的美好感情,可倘若这份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个替代品呢?
  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从来不会多看他一眼。
  姜君安静地戒了五石散,闭门为先皇守丧,姬越甚至都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人存在,各地马场的羌人安置下来之后,她设了一个专门处理羌人事务的官职,她这个人一贯是没什么审美的,就起名叫羌务司,由义渠国的珍珠公主管理。
  拟定了每年对义渠国以及周边草原的援助之后,姬越暂时还没有收拢这些土地的意愿,毕竟放在那里也跑不掉,她实行的正是武帝时期对柔然的政策,要不了多少年就能不动刀兵解决的事情,不必要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
  柔然郡的情况与义渠国截然不同,过了粮水丰足的一冬,姬越派遣官员前往募兵的消息刚传到柔然郡,就有大量柔然青壮四处打听,确认消息是真的之后,柔然郡官员的毡帐都要被踏破了。
  倘若当时选择问罪柔然,也就不会有如今的情形了吧。
  事实上姬越从登基以来实行的政策都有一个轨迹,那就是大量募兵,不少士族的眼界已经够广了,经历千年征伐,晋人几乎已经征服了他们所知的每一寸土地,像义渠东瀛高丽那些地方,不是打不下来,而是晋人不要,因为太贫瘠了。
  武帝打柔然至今还是史书上一个黑点,毕竟打下柔然花费不少,利益与支出完全不成比例,如果不是切实发觉了武帝对柔然政策经历数十年之后带来的好处,就连姬越也是这么觉得的。
  很多士族都开始怀疑姬越是不是准备打一些小国来立威,好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但就算猜到这一点的,也没人作死进言,毕竟揣摩上意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但也有不少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只当不知道姬越的打算,一个劲反对她募兵就是了。
  对于这些进言,姬越是一个字都不听的,她这个人就有一项好处,不想听的东西完全不挂在心上。
  晋国广开言路,设有通政监,各地郡县都有一个专门的驿站负责传递各地进言,很多自负才学又没有门路的人会把自己的进言送至通政监,经由审核呈至天子桌案,先前周解的进言就是这么来的,但这种东西要看运气,姬岂一朝通过进言上位的官员几乎没有,武帝朝也只有寥寥十来个。
  姬越也没那个时间看这些东西,人和人的眼界是有差别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自己比大多数官员要强,但在皇帝看来,只要不是真的才华耀眼到无法忽视,是没必要专门去提拔的,可以替代的人有很多。
  正好多了两个闲得喝茶下棋的侍读官,姬越就把筛选进言的事情也一并交给了他们,两个人还不是分别筛选,而是魏悬筛选过了由韩和再筛选一遍,工作量并没有因为多一个人分担而减轻。
  魏悬只是看了一眼堆积如山的进言就感受到了什么叫窒息,韩和却眼前一亮,四舍五入,他这也算是把持住了天下无官士人进言的命脉!
  这是权啊!这是权啊!
  身为二房生的二子,韩和虽然也算是嫡出郎君,但在韩家的身份还真没有高到哪里去,韩二郎君的名头时常伴随着美貌和温柔两个词出现,但他一点都不开心,在他这个位置上,不做个安静的美郎君能怎么办?他难道能像大哥那样在家里练把式,出门到哪都斜着个眼睛看人吗?
  初次体验权势的魅力,韩和觉得自己的野心被唤醒了,全然不知道自己走上的是千百年前无数韩家先辈走过的路。
  韩家人的骨血里渴慕着权势。
  这和老秦人是没什么关系的,白起这些日子一直在忙着办案。
  慈不掌兵,能领兵打仗的将军一般都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漠视人命,一个是极端珍视人命,世人大约都以为白起是前者,但他自己知道不是这样的,他信奉以战止战,一旦天下一统,天下必然太平,在此基础上,再多的人命也是为了太平付出的代价,但他高估了自己,长平一战后,他只要闭上眼,就会想起那一双双带着希冀的眼睛。
  赵人。
  他们想活下去,他骗他们可以活下去,但终究将他们推入了深渊之中。
  来到这样一个清平世道,白起已经不想再拿起屠刀杀人了,做个秉公执法的廷尉就很好。
  ……好吧,也不是非常好,至少在有些案子一直没办法告破的情况下,白起发觉有时候杀点人还是可以的。
  黑不见底的大狱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嚎叫声,离得很远都能听到,不少一辈子在廷尉府做事的吏员都觉得不寒而栗,白起只剩下不耐烦,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没有太多的刑讯手段,好像除了大刑就是夹夹手指头打几板子,在没办法随时动用一定要上报天子的残肢刑罚的基础上,他觉得这里面可以做的文章很多。
  比如剥皮,烫烙铁,手脚上钉钉子,把头按在水里。
  受刑的一伙人伢子欲哭无泪,为首的那个人伢早年落网过两次,第一次受了宫刑,出来之后变本加厉又贩了十来年的人,又被抓住,这一次丢了左胳膊,但无论是哪次受刑,都是一刀两断,还给善后,哪见过这样残忍的刑罚!
  白起又不是故意折磨人耍乐,他盯准这伙人伢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大多是惯犯,必然有一条甚至多条拐子的门路,虽然拐子会换地方,但撬开这些人的嘴,至少能让他距离真相更近一些。
  他也没想到,一个落网过两次的惯犯了,只被剥了一条腿上的皮,泡了会儿盐水,就有什么说什么,把知道的全都交代了。
  白起有点怀疑这份口供的真实性。
  第36章 王莽和他的搭头
  晋人对盗童鬼的称呼来源于上古部落时期, 那时候部落聚族而居, 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大多依山而居,部族里的孩子一旦跑出去就很容易遇到危险,为了防止孩子偷偷跑出去, 部族人就编出了盗童鬼的故事。
  故事流传至今,虚构的盗童鬼已经成了拐子的代称,拐卖孩童的案件屡禁不止, 又因为姬岂一朝对这类案子打击力度不算大,官员也极少会追根究底,许多人家丢了孩子,大多倾向于伤心一阵,然后再生几个,甚至有的村落人比较少, 盗童鬼每年都去光顾。
  五年前曾有一个案子,一户人家七年连生六子, 除了一个脸上带着丑陋胎记的小女儿不曾被偷之外,剩下的孩子都被盗童鬼掠去,最后一回因为母亲死死抱着儿子不撒手, 索性就被那伙盗童鬼杀死了一家四口,掠了孩子扬长而去。
  姬岂下令追查,还派遣军队各村巡逻, 但也只让盗童鬼安分了一段时间, 除了抓住几伙零散贩卖孩童的人伢, 没有太多收获。
  之所以说是零散贩卖的人伢,是因为还有大批进货,大批贩卖的人伢,据那个被剥了一条腿的人伢交代,他在人伢之中算是资格比较老的了,只要再有三五年时间,他就能够从盗童鬼那里大批量进货,拥有几条稳定的贩卖渠道了。
  如果不是受刑太过,这惯犯人伢原本是想,像之前两次那样熬了刑,等出去之后再操持生意,毕竟这一行实在暴利,他距离混出头也就几步路。
  白起认真整理了一下人伢的口供,出于对罪犯的天然不信任,他又上了点刑,发觉这人伢说的应该是实话,于是难得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人伢好好配合,他可以上报天子,落个轻点的刑罚。
  人伢松了一口气,他这么配合交代,主要也是担心自己熬不过去,死在牢里,有了这句承诺,这条命也算是保住了。
  然而白起和姬越所理解的轻刑,是除去五马分尸之外的刑罚,包括但不限于腰斩,斩首,绞杀等。
  白起觉得这种重大立功情节值得鼓励,给个全尸意思意思很够意思了。
  按照时下的观念来说,这是典型的法家思想,法家主张重刑,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刑法越严,罪案越少,这也是姬越的想法。
  顺着惯犯人伢这条线,白起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背后的水有些深,又或者说他即将挖出的是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好吧,这其实根本不用动脑子,盗童鬼每年掠夺大量人口,从人伢这里得到的信息却是,零散贩卖的人伢数目虽然多,但贩卖出去的都是被筛选下来的,或是相貌不佳,或是呆呆傻傻,这样的孩童才会被他们收购,再零散贩卖出去,那么剩下的孩子去了哪里?
  白起马上将口供一式三份留档,让医者替惯犯人伢处理了一下伤势,带着一份口供和他自己整理出来的这些天的审讯记录入宫求见姬越。
  姬越正在练剑。
  她练的剑和旁人有所不同,基本上没有太多杀招,都是以防守为要,拖延时间的,一旦遇险,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白起候了一会儿,目光就忍不住落在了天子的脚上。
  说实话,来到这里已经很久了,白起还是第一次注意到姬越的脚,人人都知道天子有疾,但都讳莫如深,白起听闻过,但见到姬越时就想不起来了,他见过很多伤到腿脚的士卒,本该对这个很敏感,但他还是第一次真正反应过来,天子的脚是有问题的。
  一个人能做到把残疾完全掩盖,需要花费多大的毅力?
  姬越把一套剑法练完,用稳定的步伐走向白起,只道:“劳廷尉久侯。”
  白起道了声不敢,跟在姬越身后进了明光宫,和以往几次不同,明光宫中明显多了一点人气,左右侧殿里都有人,不时还有宫人捧着竹简敛息屏神进进出出,但除了一点轻微的脚步声和翻动竹简的声响,就再没有别的响动了。
  姬越在垫了绣花软垫的黄铜座椅上坐下,白起也跪坐在距离姬越不远的坐垫上,姬越一边翻阅着竹简,一边按照自己的习惯开口询问。
  白起一开始不太习惯这种对答,久了反倒觉得很好,有很多臣子不善言辞,或是废话太多,这样的对答可以让天子迅速了解到他想听的事情,有什么遗漏也可以能对答完之后再行补充,反倒比自由奏报要节省许多时间。
  姬越对于廷尉府这些日子的动向是很清楚的,她对盗童鬼了解不算多,但仅有的几个案子就足够让她怒气上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子民归她所有,这等掠卖人口获利之事,和在她脸上抽巴掌有什么区别?
  五马分尸都不足以泄愤。
  一问一答间,廷尉府这些日子的进展姬越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和白起想得一样,掠卖人口是为了获利,掠卖孩童却不一样,孩童本身没有劳动力,需要养到至少十来岁才能干活,如此大批量的需求根本不符合正常人家购买孩童的动机,晋土之内,有什么样的势力既有对人口的需求,又有豢养孩童的财力?
  先前姬越就很奇怪,韩阙报上来的奴子数目和她后来实际统计出来的奴子数目是有出入的,但因为出入多半是在孩童与少年身上,想着士族有瞒报家生子的习惯,她也就没有深究,但如今哪里还不明白?这些多出来的奴子孩童,多半是那些被盗童鬼掠去的普通村童。
  欺君太甚!
  当着白起的面,姬越深吸一口气,只道:“此事继续查下去,不必掩人耳目,朕授廷尉先斩后奏之权,如有顽抗不予配合之人,但杀无妨。”
  白起看得出来,这个案子一旦落实,恐怕是要比女闾案牵连更广的大案。
  但他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姬越对白起是很满意的,或者说对前后两批异灵都很满意,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国之栋梁,也难怪能在身体湮灭之后以灵魂的状态存活千百年了。
  白起走后,姬越忽然收到金台的提示,时空能源汇满,近期可以再送两个异灵过来。
  她打开名单仔细看了很久,最终选定一人,刚要关闭,小v忽然开口道:“异灵王莽,还有13天即将真灵溃散,过时不补,请陛下慎重斟酌。”
  姬越有些奇怪,这次她第一次被提示异灵即将溃散,也就是说,这个叫王莽的人快要消失掉了?
  物以稀为贵,即将绝版的东西总是会引起注意,姬越点开王莽的名字,发觉这人仍然没有太多介绍,只有几句话简单介绍了一下他的政治主张。
  收归天下田亩,士族百姓无私田,由天子划分归属,废奴制,禁盐铁官卖。
  寥寥几句,足够姬越在心里勾勒出一个心怀天下苍生的老先生形象。
  最关键的是,这个人的政治主张和姬越的想法很是契合,盐铁官卖是早就有的制度,但前两样,晋国甚至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概念过!姬越立刻选定了王莽,先前选定的那个人才虽然不至于抛到脑后,但她对于王莽的期待,却是真的远超过先前那个叫做诸葛亮的人。
  就当是个搭头吧。
  选定之后,两个异灵夜临大晋。
  然而姬越满怀期待地点开金台之后才发觉,她极为期待的王莽此刻降临到了一个她并不陌生的地方,边关。
  再具体一点来说,王莽醒转的那具身体,属于被姬越打发去楼兰为官的一个清贫小吏,那名小吏路上感染疾病,为了不干扰路程,负责护送官员的安西将军卫青就将小吏留在边关一户农家养病,王莽醒过来的时候,身边只有两个留下来照顾他的士卒,大部队已经赶向楼兰王城了。
  这不是一般的倒霉啊。
  姬越拧着眉头思索了没多久,忽然注意到第二个红圈距离她所在的晋宫极近,她点开拉近一看,脸上顿时露出了古怪的神情,那名叫做诸葛亮的异灵,取代了九卿之一的少府监。
  少府掌管宫禁支入,为天子掌管财务,有统御九卿之职权,虽然名为九卿之一,但实际上可以算是九卿之首,这样的官职也必须是由天子心腹担任,原本的少府监就是先皇的心腹之人,姬越登基之后也一直没去动他,不料此人前些日子告病,出于正常的关怀,姬越没有把他的职务交给他人,在任上去世算是一种荣宠。
  一步登天,不外如是。
  不过这个异灵幸运之中也有一点倒霉的成分,因为少府监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而其他的异灵,卫青十六岁,狄仁杰二十二岁,媚娘二十五岁,白起二十七岁,曹操三十有六,就算是最倒霉的王莽,他也是醒在一个三十来岁的小吏身上。
  姬越对这次的结果并不满意,但还是暂缓召回王莽,虽然这样一个人才留在楼兰是很可惜的,但姬越怀疑他的身体支撑不了舟车劳顿,还是再养一段时间。
  第37章 玉怜
  暮春四月, 晋国使者抵达楼兰。
  在晋国四方国境周边的小国,没有不知道这位强邻的, 楼兰也早已称臣,每年晋商进入沙漠的两个月对楼兰人来说堪比过年, 同是做苦力,晋商再吝啬也比那些穿金戴银却无比残酷的欧罗巴商人要好得多,他们是会让苦力吃饱的。
  楼兰国虽然在晋国看来无比弱小,只不过是占据了一片沙漠绿洲, 位置险要一些,但在西域诸国看来, 楼兰是当之无愧的西域大国,人口过万,雄兵两千余,已经足够在西域各国之间横着走了, 卫青带着五万余人的兵马自边关抵达楼兰时, 几乎让途中所经的西域各国都惊呆了。
  晋国平时极少置常备军,有战事需要才会大量募兵,千百年来自然领悟了一套速成练兵法,虽然武卒对奴军有一种天然歧视,军队之中的上下欺也压难以避免,但总体战力却在这一路上不断提升, 这一点连不太习惯带晋兵的卫青也不得不承认。
  骄兵难带, 但只要是个将军, 没有人不想带这样的士兵, 卫青这具身体是士族出身,又太过年轻,一开始肯服从他的人不多,几次立威也没能起到太大的效果,带兵打仗不是朝夕之事,姬越已经看在卫青初来乍到的份上,将武卒中有积年威望的将领留下,故而这个杂合军只是难带,而非带不下去。
  不了解军队的人大约会以为军中简单,但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争斗就难以避免,更何况军队和士族天然对立,想要真正带出一套自己的班底,还是得靠一场一场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