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节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更新:2023-04-11 17:06      字数:3486
  第三百六十一章 增援
  太夫人一言定下了人选,贺四郎只得无奈住嘴。
  “大郎,”太夫人看向贺大郎,低声叮嘱:“府中亲兵,任由你挑两百人。这两日,命所有人打点行装。”
  “还有,明日去一趟平西侯府。”
  平西侯是此次领兵增援的主将,贺大郎一同随行,少不得要去拜会一二。
  贺家和朱家是姻亲,贺大郎的媳妇朱氏又是朱氏旁支的嫡女。不管看哪一层颜面,平西侯也要照拂贺大郎几分。
  贺大郎张口应下。
  夫妻两人相携回了自己的院子。身为贺家长房庶长子,贺大郎在府中的地位仅次于贺祈贺袀两人。住的院子十分宽敞。
  一双儿女都已睡下了。
  夫妻两个先去看了一回孩子,然后才回到屋子里说起了私房话。
  贺大郎和朱氏性情相投,平日也十分恩爱。
  朱氏身孕刚满三个月,小腹微微隆起。贺大郎依依不舍地拥着爱妻,右手在朱氏的小腹上慢慢摩挲:“之前也没和你商议,真是对不住你。”
  朱氏靠在夫婿的胸膛上,轻声说道:“从嫁给你的那一日起,我就知道早晚会有这一日。你是贺家长子,论长幼,也该由你去边关。你没什么对不住我的。”
  “你只管安心启程,我会好好照顾自己。”
  顿了顿,又笑道:“说不定,边关有了援兵,很快就能打胜仗。你还能赶上孩子出世呢!”
  朱氏说这些,自是为了宽慰丈夫。
  贺大郎也不愿说什么丧气话,笑着附和:“你说得对。不出几个月,我就能回来了。”
  ……
  隔日,贺大郎去了平西侯府。
  卧榻安胎静养的魏氏,很快听闻贺大郎要去边关一事。挣扎着起身,亲自写了一封信,然后请了朱氏前来:“听闻大伯要去边关,我写了一封信给二郎,烦请大嫂给大伯,替我带给二郎。”
  朱氏二话不说应了。
  魏氏满面感激:“多谢大嫂。”
  “些许小事,举手之劳罢了。”朱氏柔声道:“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岂不见外了?再者,就是你不说,大郎也一定会去看一看二郎。”
  魏氏微微红了眼眶,声音有些哽咽:“大嫂,我现下的心情,日后你便懂了。”
  贺大郎一去边关,同样得上战场打仗。身为妻子,岂能不忧心丈夫的安危。
  朱氏轻叹一声,说了实话:“大郎要去边关,我也担心的很。可再担心,也不能拦着不让他去。哭哭啼啼的,反倒令他忧心。”
  “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好自己和肚中的孩子。”
  “弟妹,你也要多保重身体。整日以泪洗面忧思难安,对养胎十分不利。也最伤孩子。为了孩子,你也得振作起来。”
  魏氏以袖子擦净脸上的泪水,红着眼道:“大嫂说的是。”
  魏氏往日也有几分自矜自持,没怎么将出身平西侯旁支的朱氏看在眼底。朱氏性情温柔,从不与人争锋。
  可现在看来,朱氏实在比她强多了。眼看着丈夫就要去边关,朱氏还是平日四平八稳的模样,温柔又坚韧。
  妯娌两人闲话几句,很自然地提起了未来弟媳。
  “程太医有些时日没来府里了。”魏氏低声说道:“之前三个月,程太医一直在皇庄。如今皇上回宫,她每日御前当差,竟是比三郎还要忙碌。”
  朱氏笑着附和:“可不是么?三郎简在帝心,她比三郎圣眷更浓呢!”
  说来也是一桩趣事。
  魏氏沉闷多日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也有心情说笑了:“宫中有一千御前侍卫,一个个都是身手出众的少年郎。虽比不得三郎,也不会差太多。以十六岁之龄成为天子专职太医的,可就只有程锦容一个!”
  这天底下,能治好宣和帝陈年宿疾的人,也只有程锦容啊!
  这份圣眷,别人羡慕也羡慕不来。
  朱氏笑道:“太婆婆盼着三郎早日成亲,依我看,三郎自己倒是半点都不急。”
  “两人都在御前当差,每日总能见面,聊解相思。”魏氏笑道:“有什么可急的。”
  便是程锦容和贺祈成亲了,程锦容也不可能待在府中打理内宅。日后,执掌内宅之人,非朱氏莫属。魏氏往日还有些黯然退让的意味,现在早已心服口服。
  ……
  三日后。
  三万将士齐聚演武场,天子亲自点兵。
  天子一露面,众将士士气高昂,齐呼万岁。喊声震天,震耳欲聋。宣和帝目中闪过满意之色。
  军心稳定,将士可用。这一场仗,大楚不会输。
  一个时辰后,平西侯领着三万将士启程离京。
  宣和帝站了一整个时辰,坐上御辇的时候,面色苍白,腰腹处阵阵抽痛。若不是他自制力惊人,根本撑不到此时此刻。
  程锦容和杜提点早已在御辇里等候,当下也不多言,立刻施针换药。
  程锦容还特意为宣和帝准备了补充元气的参丸。以五百年的野参为主料制成的参丸,效果极佳。就是给将死之人喂上一粒,也能多拖上半日再闭眼。
  这参丸是为宣和帝特意准备的。每次上朝前服一粒,召众臣议事再服一粒。
  参丸是大补之物,经常服用,其实不是什么好事。参丸能补一时元气,消耗的却是人的精元。相当于提前透支未来数年里的健康。
  眼下也顾不得这些了。
  一颗参丸下肚,宣和帝才缓和过来,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皇上还是好生歇一歇吧!”杜提点忍不住低声进言:“这样下去,总不是法子,实在太伤龙体精元了。”
  程锦容却没出声。
  果然,宣和帝毫无回应,闭上龙目假寐。
  好在也没呵斥杜提点多嘴就是了。
  程锦容瞥了杜提点一眼,杜提点略一挑眉,眨眼示意。
  爱徒啊,你还是太年轻了点。为师告诉你,在御前当差,不时表一表忠心才是正道啊!为师可是将混迹宫中数年的秘诀都传授给你了!
  真难为杜提点一把年纪,还有这样丰富灵活的眼神。
  程锦容暗暗失笑,略略点头,示意自己受教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 忠言
  回宫后,宣和帝强撑着龙体,召了几位六部尚书前来议事。
  宣和帝张口问户部的梁尚书来:“朕问你,国库里的银子,到底还能支撑边关打多久的仗?”
  梁尚书早有准备,沉声应道:“微臣不敢瞒皇上。这几年,大楚各地时有民乱,隐户越来越多,大片良田荒芜,没人耕种。收上来的税赋银子只有往年的一半。”
  “大楚国库空虚,年年不够用,寅吃卯粮是常事。此次为了边关战事,微臣动用了国库所有的银子,也只堪堪够大军半年的粮草。”
  “如果半年之内不能平息战事,就得动用各地的仓粮了。”
  一旦动用仓粮,若再遇灾荒,大楚不知要饿死多少百姓,要闹多少民乱。到那时,用不着鞑靼骑兵,大楚就要亡国了。
  宣和帝当然听得懂梁尚书的言下之意,面色一沉,龙目闪过凌厉如刀锋的怒气。
  几位尚书心中各自一凉。
  天子多疑易怒,独断专行。身为臣子,想忠心进言,也得顾惜自己姓名,斟酌权衡一二。
  梁尚书顶着巨大的威压,再次鼓起勇气进言:“微臣是文臣,不懂战事,也不敢乱言。微臣只恳请皇上,等战事平定后,给百姓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
  “大楚常年打仗,不停地抽丁入伍,税赋又重,百姓是真的快没活路了……”
  宣和帝面色倏忽一变,猛然起身,目中杀气腾腾,张口怒喝:“大胆!你这是在指责朕是穷兵黩武的暴君不成!”
  “来人!将这个胆大妄为的混账拖出殿外……”
  吏部苏尚书见势不妙,忙拱手为梁尚书求情:“皇上息怒!这些时日,梁尚书为了筹措大军粮饷,连着熬了几夜没睡过了。一时头脑糊涂,说话冒失,恳请皇上饶过他这一遭。”
  若不拦下话头,等待梁尚书的,只怕就是一顿廷杖了。
  梁尚书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常年掉发,身体也没硬朗到哪儿去。哪里禁得起这样折腾!
  另外几位尚书,也纷纷出言求情:“恳请皇上息怒!”
  “梁尚书忠君爱国,今日是疲累过度,一时失言,皇上胸襟广阔,请宽恕梁尚书失言之罪!”
  梁尚书惨白着脸跪下请罪,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微臣句句出自肺腑,绝无半字虚言。忠言逆耳,微臣明知道说了这话皇上定会恼怒,却是不能不说。”
  “哪怕皇上要砍微臣的脑袋,微臣也得进言。”
  “请皇上怜惜百姓,体恤爱民。请皇上少起战事,轻徭役税赋。百姓有了活路,大楚方能真正安定!”
  梁尚书是真的豁出去了。这些话不知在心头萦绕了多少年,今日竟是一鼓作气说出了口。
  众文臣心里直直往下沉。
  完了!
  宣和帝面色铁青,冷笑连连:“好!好一个忠君爱国的梁尚书!好一个怜惜百姓的好官!朕这个暴君,实在不配有你这样的好臣子。来人,将他拖出去,赏他一顿廷杖!也好成全了他的好声名!”
  ……
  天子一怒,浮尸千里。这话绝不是虚言。
  宣和帝性情暴戾,一怒之下“赏”臣子廷杖,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一年里总要有个几遭。不过,挨廷杖的,多是御史言官,或是低品级的文臣武将。
  梁尚书堂堂一品大员,今日竟落得挨廷杖的“待遇”,也是前所未有了。
  苏尚书等人原本有心为梁尚书求情,一看宣和帝杀气腾腾的模样,立刻闭了嘴。
  宣和帝正在气头上,什么都听不进。万一众人出言再激怒宣和帝,只怕就不是一顿廷杖那么简单了。
  负责廷杖的,是御前侍卫。
  贺祈拱手领命,叫了几个侍卫进来,将面色惨然的梁尚书带出了殿外。梁尚书也知道廷杖的规矩,一般是二十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