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节开心的希特勒
作者:
宝哥 更新:2023-04-17 12:31 字数:2012
两个集团军加上一些零散的部队,就是苏联对华下攻占新西伯利亚的反应,欧洲方面也立刻知道了这个消息,德国人立刻就开始开香槟庆祝了,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仅仅是第一批支援华夏的军队,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只要是这样持续下去,他们赢得胜利的日子就马上要来了,这个时候希特勒也不担心华夏会不会越过叶卡捷琳娜堡了,要知道按照原来的条约规定,华夏人最多只能是打到叶卡捷琳娜堡,不能够继续向欧洲前进,现在希特勒早就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只要是华夏能够吸引苏联的注意力,就算是跟华夏平分苏联又能怎么样呢?
要知道按照现在的这个战争速度,如果华夏还不参战的话,很有可能德国就坚持不下去了,虽然德国现在还能保持各个战线的平衡,但是军事观察家们早就看出来了,德国的后劲不足,而苏联在美国的支持下,不管是军工产业还是军人的数量,都在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苏联的军工产业每年都是一个新台阶,而他们现在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合格率已经是很高了,如果是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在未来的十几个月内,苏联的军工产业很有可能就要超越德国,而且质量还能跟德国拉近,到时候缺枪少炮的德国人很难防御住苏联的进攻,那个时候苏联就会把德国全面赶出自己的领土,甚至打到德国本土上。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害怕战争在自己的本土上进行,比如说英国日本和德国,他们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都属于比较先进的国家,而且军事力量也非常强横,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他们并没有战略纵深,整个国家实在是太小了,敌人一个冲锋,甚至都有可能贯穿他们整个国家,德国还稍微好一点,至少他属于一个大陆性国家,而且国内的陆军比较发达,英国和日本是最差劲的了,他们是属于岛国,尤其是日本,整个国家比较狭长。
希特勒最害怕的也就是战争燃烧到德国本土,虽然现在德国占据了欧洲大部分的领土,但是德国的工业生产大部分还是集中在自己的本土,如果是本土受到敌人的侵扰的话,那么德国的生产力就会严重下降,要知道德国的工业区也是非常集中的,一颗炸弹扔下去,可能就会让前线上千人没有武器弹药,这对于整个德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灾难,给英国人和苏联人不一样,德国人在英国轰炸了那么长时间,英国士兵手里一样有武器弹药,因为他们有外援呀,因为他们有美国人一样,虽然很多人也说了,你们德国人不是照样跟华夏人有贸易关系吗,可是贸易关系跟盟友关系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盟友关系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支援都是要进行的,这因为双方签订的条约,而且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如果双方想要毁约的话,也得先看看毁约后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就好像英国和美国一样,美国人就算再怎么大规模的扩充自己的部队,该给英国人的武器弹药还是得按时送去,因为他们需要英国人在前线帮助他们顶着武器弹药的损失,可以用生产来弥补,但是人员的损失却是非常严重的,美国这个国家不害怕损失钱,最害怕损失的就是人。
可是华夏人这边就完全不一样了,华夏人跟德国人是签订的贸易合同,在华夏人大规模扩张的时候,很有可能华夏人会中断对德国人的军火供应,因为我们也在打仗,我们四处都在打仗,我们需要大量的军火,这个时候如果是继续跟德国人做买卖的话,很有可能华夏人自己都不够用的,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德国人现在没钱了,战争打到现在,德国人已经把欧洲搜刮地皮搜刮了好几遍了,他们手中的钱在急剧的减少,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的话,不要指望能够得到华夏的武器弹药。
所以当苏联往远东地区调派军队的消息传到柏林的时候,希特勒简直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了,终于是看到了一线希望,终于是不用孤军作战了,虽然这个时候德国在欧洲拥有大量的仆从国,可是这些小国家有什么用处呢?这些小国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在战场上也只是能担任一些运输任务就是了,如果是真正的战场上还不如他们带来的麻烦大呢,意大利的军队可以说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就给德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如果德国没有意大利这个小弟的话,可能失败的还会晚一点儿,还有可能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会改写的。
原本德国是计划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对苏联的战争的,可是因为意大利军队的参战,意大利军队在苏联南部遭遇到了惨败,这个时候希特勒不得不命令中央集团军南下,去帮助这些意大利军队稳定局势,这一来一去的耽误了不少的时间,所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并没有结束战斗,让德国陷入了冬季这个泥潭,苏联的冬季可以说是十分寒冷的,让大部分的德国士兵都尝到了苦头,如果是冬季之前结束呢,估计那个时候倒霉的就是苏联人了。
不过这个事情也有人说苏联是有上帝保护的,当年拿破仑率领大量军队进攻沙皇俄国的时候,就是天降大雪,让拿破仑的50万大军找不到御寒的衣物,现在又跟那个时候差不多,德国军队也是在直插莫斯科的时候遭遇了寒冷的天气,只不过这个说法在这个年代立不住脚,大家都已经是不那么迷信了,只是一些苏联人用这个来鼓舞他们的士兵就是了,不管怎么说,现在苏德战场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双方都开始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