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 第53节
作者:潘彦明      更新:2023-04-27 21:33      字数:6632
  司马炎听毕,收起怒容,暗暗点头:“有点道理。”
  “陛下既然认同,就应谨记前车之鉴,避免再出现钟会这样的人倾覆社稷。”
  司马炎听出冯话里有话,追问:“当今太平盛世,难道还有像钟会这样的人吗?”
  “那些为平定天下立过大功、威名远播四海的藩镇重臣,皆有可能变成第二个钟会。”冯没把话挑明,但像他说的,为平定天下立过大功、威名远播四海的藩镇重臣,自然非张华莫属。
  几天后,司马炎下诏,把张华从幽州召回京都任太常(九卿之一,主管祭祀宗庙礼仪)。又过了一阵,宗庙的房梁不知怎么就折断了,张华因为这点破事被罢免,从这以后,终司马炎一生,张华再无缘出仕。张华被太子党整得一蹶不振,关于他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直到司马炎死后,他才会复出。
  太子党危机
  一直到公元282年夏天,太子党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贾充病危。
  这个为司马家族立下丰功伟绩,同时又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权臣,此时虚弱地躺在病榻上,双手哆哆嗦嗦,轻拍着床沿,嘴半张半合,喉咙里发出呜咽声,似有话要说。
  “贾公,您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吗?”
  “我……怕啊……”
  “您怕什么?”
  “我怕死后……公卿肯定会给我个恶谥……”
  贾充的担忧不是没有来由,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处于权力顶峰的人,无论是重臣还是帝王,活着的时候呼风唤雨,死后功过是非任人评说。谥号,正是对他们毕生的总结。虽然不乏名不副实的谥号存在,但通常情况下,谥号尚算公正客观。不过在西晋,因为司马炎优待,甚至是纵容功臣,也的确导致很多谥号有失偏颇。
  譬如几年前,穷奢极欲的重臣何曾去世时,博士秦秀就曾仗义执言:“何曾骄奢无度,恶名传遍天下。如果生前随心所欲,死后又不受贬抑,那这世上还有什么可以约束权贵的呢?根据《谥法》的解释,名实不副称缪,肆意妄为称丑。考量何曾生前的行迹,应谥号‘缪丑侯’。”
  司马炎将秦秀的提议驳回,最后赐予何曾“孝侯”这个善谥。尽管有此先例,但贾充仍然忧心忡忡。
  贾氏族人聚拢在贾充床前,不知该怎么宽慰才好。恰在这个时候,贾充的侄子贾模低声感叹:“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又岂能掩盖得了?”这位贾模颇具才略,在贾氏一族中脱颖而出,深得贾充的喜爱。后面还会讲到他的故事。
  贾模这番直言不讳的话,大概是想劝贾充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洒脱地离去,然而,贾充终无法做到,以至于走得相当不安心。
  贾充死后,朝廷商议他的谥号。博士秦秀再次上疏:“根据《谥法》的解释,昏乱纪度称荒,应谥号‘荒侯’。”
  “不可!”司马炎摇了摇头,“贾公生前曾作为伐吴之役的主帅,虽偶有瑕疵,但功不可没,应谥号‘武侯’。就这么定了!”
  有司马炎撑腰,贾充的担忧算多余了,他最终被追谥为“武侯”。抛开这套名不副实的表面说辞,真正令贾充得到善谥的理由无非两个。其一,他率亲兵阻挡并弑杀了魏国第四任皇帝曹髦;其二,他生前在太子党成员中扮演核心角色,虽然死了,但包括太子妃贾南风在内的贾氏一族仍是支持司马衷的坚实力量。诚然,这两个理由没一个能搬得上台面的。
  毋庸置疑,太子党之所以能屡占上风,完全是因为有司马炎撑腰。但是,齐王党人数众多,大有前赴后继的架势。这不稀奇,自贾充死后,太子党实力骤减,而除了荀勖、“三杨”、冯,以及他们的后台老板司马炎之外,几乎全体公卿和司马皇室成员都拥戴司马攸。眼看司马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等他驾崩后,再没人能给太子党撑腰,那些被击垮的齐王党重臣也会东山再起。
  对于太子党来说,把司马攸彻底赶出朝廷已势在必行。
  正面交锋
  荀勖、冯、杨珧等人经过一番筹划,终于决定和司马攸展开正面交锋了。
  这天,冯向司马炎进言:“陛下让藩王返回封国,臣认为,应该从最亲近的藩王开始实施,如此才能名正言顺,不落人口实。而至亲者,莫如齐王。”
  荀勖觉得冯这句话分量还不太够,又重重地加了一磅:“公卿都希望让齐王继位,就算齐王自己懂得谦让之理,但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根本没办法稳坐社稷。不信,陛下可以试试让齐王回封国去,公卿一定出面阻挠,若如此,则证明臣所言不虚。”齐王党的强势反被荀勖利用,成为对司马攸最不利的证据。
  “嗯……”司马炎认真地点了点头。
  公元283年1月底,司马炎正式下诏,让司马攸出任青州都督,同时,又拜司马攸为大司马以示安抚。司马攸的藩国——齐国就在青州境内,这是出自荀勖的谋略——让藩王担任藩国所在州的都督,这样可以更顺理成章地把藩王赶出朝廷。
  朝廷顿时像炸开了锅,群情激奋。
  河南尹向雄(曾为王经、钟会收尸的义士)劝谏:“陛下子弟虽多,但谁的名望都赶不上齐王。让齐王留在京都绝对大有裨益,望陛下深思!”
  司马炎气不打一处来,他要赶司马攸走,正是忌惮司马攸名望太高,挡自己儿子的路,向雄居然还像煞有介事地拿名望说事。
  “你给我闭嘴!”
  向雄气得脸色铁青,也顾不得礼数,拂袖退出朝堂。
  紧跟着,尚书左仆射王浑(伐吴战役中的功臣)、侍中王济(王浑的儿子)、侍中甄德(魏朝郭太后堂弟,曾是重量级的外戚)、中护军羊琇(司马炎的发小)、司隶校尉刘毅(著名的直臣)、尚书仆射李憙(曾弹劾裴秀和山涛私占官田,也是东宫第一任太子太傅),还有以司马骏为首的宗室藩王纷纷劝谏。
  “陛下千万不能赶齐王走啊!”
  “请陛下三思!”
  “齐王是社稷擎天支柱!”
  司马炎暗想:荀勖说得果然没错,整个朝廷都快成司马攸的了!公卿越是争,司马炎赶走司马攸的决心也就越坚定。
  王济和甄德见局面僵住,决定改变策略。二人都是皇亲国戚,王济的老婆是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甄德的老婆是司马炎的姐姐长广公主,他们请自己老婆出面,企图打亲情牌劝说司马炎。
  于是,常山公主和长广公主每天像例行公事一样在司马炎眼前哭天抹泪,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不能赶司马攸走。”
  连续几天下来,司马炎忍无可忍了:“齐王是我弟弟,我让他回封国是我自家的事。王济和甄德派两个女人到我这没完没了撒泼打滚成何体统!”亲情战术未奏效,王济和甄德俱受到降职处分,常山公主和长广公主再也不敢搅和了。
  随着司马攸被赶出京都已成定局,齐王党和太子党的冲突也日趋激化。在众多齐王党成员中,中护军羊琇的表现颇值得一提。
  几十年前,羊琇帮司马炎坐上太子宝座,但这并不代表他和司马攸关系决裂。其实,羊琇和司马炎、司马攸兄弟二人感情都相当不错。另外,羊琇和司马攸之间还有一层关系,司马攸是司马师养子,羊琇则是司马师妻弟(羊徽瑜的堂弟),虽然没有直系血缘关系,但从法律层面讲,他是司马攸的舅舅。
  所有这些因素,都在羊琇心中量化成精确的可用数字衡量的价值权重。下届皇帝,将在朋友的傻儿子和自己外甥之间产生,不言而喻,羊琇义无反顾地支持外甥司马攸,如若司马攸失势,恐怕自己后半辈子都会被弘农杨氏、贾氏、荀氏欺压,到那时别说玩小兽酒壶,恐怕都要和权力场说再见了。
  羊琇气得将佩剑狠狠插在地上,转头对身旁的成粲言道:“我誓要手刃了杨珧这贼子!”
  成粲点点头:“算我一个!”
  这话要从别人嘴里说出来顶多是句气话。但话从羊琇嘴里说出,又入成粲的耳,就绝对不容忽视了。成粲官拜北军中候,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北军中候即是我们熟悉的中领军(执掌皇宫内禁军),西晋时期一度更名为北军中候,不久后又改回中领军。为了不给大家平添不必要的困扰,我们在后面依旧会沿用中领军这一叫法。而羊琇,因为他和司马炎年少时的戏言官拜中护军。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一个中领军,一个中护军,二人掌握着皇宫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要联手搞掉一个政敌自不在话下。前文说过,因为杨珧一句话,诸多藩王被赶出了京都,而那些藩王大多是羊琇的座上客。羊琇有底气说出这种话,除了有皇宫禁军做后盾外,想必也是得到了众多宗室成员精神层面的支持和鼓励。
  杨珧听到风声,吓得不敢迈出家门半步。羊琇表面上目标是杨珧,但杨珧的后台老板却是司马炎,所以,这事往小了说是大臣之间的私斗,往大了说和兵谏(以武力威逼、规劝君主)没什么区别。
  司马炎很快得知此事,他当即罢免羊琇这个中护军,降职为太仆(九卿之一)。羊琇的计划最终搁浅了。荀勖的话再一次萦绕在司马炎耳边,如果不赶快让司马攸离开京都,以后指不定还会闹出多大乱子。
  想到这里,司马炎不寒而栗。
  火力全开
  司马炎下诏赶弟弟离京是公元283年1月,可他盼星星盼月亮,转眼这都过了一个月,司马攸还是全当没这回事,每天按时来上朝,摆明一副忧国忧民不顾家的态度,公卿大臣也还是吵吵闹闹,充当司马攸背后的坚实靠山。
  连皇帝诏书都敢无视。
  司马炎忍不下去了。为了推动这件事的进程,他下诏让太常寺的博士商议,到底该以何种礼仪恭送司马攸离京。言外之意很清楚,现在要讨论的是让司马攸怎么走,而不是该不该走。
  然而,这项议案到了太常寺又执行不下去了。博士们再度把话头引回问题的起点——根本就不该让司马攸离开京都。于是,太常寺的七位博士:庾旉(fu)、太叔广、刘暾(tun)(直臣刘毅的儿子)、缪蔚、郭颐、秦秀、傅珍联名写就一篇奏疏驳斥司马炎。这七位博士中的秦秀前面讲过,他曾打算给何曾和贾充恶谥未果,伐吴战役中,他反对贾充担任总帅,伐吴结束后,他又挺身而出为王濬鸣冤,到处得罪权贵。不过,倘若提及他的家世,一定会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秦秀的爸爸正是魏朝臭名昭著的佞臣秦朗(阿稣)。魏明帝曹叡临终前授予秦朗、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献托孤重任,没几天,秦朗便主动退居幕后,把权位拱手让出。不过,秦秀却一改父亲的做派,成为西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直正臣。
  庾旉等人写毕,将奏疏提交给博士祭酒(太常寺次席)曹志审阅。
  “曹君,你看这么写妥不妥当?”
  曹志一边读,一边连连拍案叫绝:“写得好!写得好!”继而,他怅然若失道:“这样的贤才,这样的血亲,不让他匡扶社稷,却把他赶去海隅……晋室大概兴盛不了多久了!”曹志正是魏朝陈留王曹植的世子。当年,曹植深受曹丕迫害,胸有大志却无从施展,以致郁郁而终。曹志文学上的成就虽不及其父,但也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晋朝建立后,他受到司马炎格外的礼遇。此刻,当曹志为司马攸鸣冤的时候,脑海中呈现出的却是亡父的音容笑貌。
  “庾君放心!明日上朝,我必和诸君同心协力,劝陛下收回旨意!”
  曹志不是随口敷衍,他当天又以个人名义写了一篇奏疏力挺庾旉,希望能让司马攸留在朝廷。接着,他将自己写的奏疏拿给堂弟曹嘉观看。这位曹嘉乃是在“淮南三叛”王淩事件中遭到赐死的楚王曹彪的世子。曹彪死后,曹嘉被废为平民,在曹髦时代,曹嘉又恢复了爵位。
  曹嘉看毕,悠悠说道:“兄长的奏议情深意切、言辞诚恳,一定会留芳青史,但怕是要惹得陛下龙颜大怒啊!”
  再说庾旉,他得到曹志的鼓励后,又将奏疏递交给太常寺首席郑默审阅。郑默看完,同样支持。
  庾旉心里仍然没底,他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的,但也不免有点害怕。当夜,他将奏疏递到了父亲庾纯面前。
  “明日我要上疏,恳请陛下准许齐王留在朝廷,您看奏疏这么写行不行?”
  庾纯看毕问道:“郑太常和曹祭酒都看过啦?”
  “看过了,他们都表示支持。”
  “嗯……”庾纯有些踌躇。他昔日的政治盟友任恺早已故去,他自己这些年也是跌宕起伏。他看着儿子的奏疏,仿佛又找回多年前在酒宴中痛骂贾充那份畅快淋漓的心境,常年的压抑被释放出来。“上奏吧!”庾纯索性豁出去了。
  翌日,司马炎听着七位博士的联名奏疏,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好不容易忍到庾旉把奏疏读完,紧接着,曹志继续上奏,力挺庾旉。司马炎气得浑身发抖,他的忍耐已到极限,再也不想听了。猛然间,他厉声喝道:“我让你们商量送齐王离京的仪仗队,可你们商量的是什么?答非所问!是何道理!”
  司马炎很少动怒,这次,他是真的怒了,而且,他眼神里明显露出杀意。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谁都不敢吭声。一些立场不那么坚定的公卿开始考虑重新站队。
  廷尉刘颂奏道:“庾旉等人藐视诏书,不答所问,答非所问,请押送廷尉受审。”
  于是,太常寺七位博士全部被收监候审。
  几天后,廷尉得出结论:“按律当斩。”这非同小可,从西晋开国至今,从未有过臣子因直言进谏被杀的案例。顿时,朝野一片哗然。
  尚书夏侯骏愤然拍案:“陛下难道要诛杀直臣吗?”他须发怒张,对另外几位尚书台同僚言道:“尚书台八座尚书(指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外加五位执行尚书)等的就是今天,诸位和我一同上奏,驳回廷尉的判决。”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像夏侯骏这般硬骨头,尚书朱整和褚契表示支持廷尉。
  “孬种!”夏侯骏暗暗骂道。旋即,他联合尚书左仆射魏舒、尚书右仆射司马晃(司马孚第五子)等人驳斥廷尉,力保太常寺的七位博士。这是一次士大夫为维护自己权力和公理的抗争。他们明白,倘若开了斩杀直臣的先河,以后士大夫再也不要妄想有什么话语权了。
  就在众人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庾旉的父亲庾纯迈着老态龙钟的步伐走上朝堂,他扑通一声跪在大殿上:“这篇奏疏,我那天也有过目,一时糊涂,没来得及阻拦,请廷尉连我一并治罪吧!”庾纯心里清楚,局面已经越来越没法收场,他若不服软,一定会落得家破人亡。
  几天过去,司马炎逐渐冷静下来。他的心又软了,遂对刘颂说道:“太常寺那几个博士,都赦免了吧。”
  博士们得以保住性命,但都被罢黜了官位。前面多次提到,任恺、石鉴、杜预、羊琇、石苞、张华等人都被罢黜过,即便司马炎信誓旦旦指着某位官员的鼻子说“永不录用”也无须在意,因为过不了多久,他们还会被起用,这事在西晋实属家常便饭。太常寺的博士也不例外,一段时间后,他们又重返政坛。在这些人中,秦秀始终保持着疾恶如仇的本色,他因得罪太多权贵,做了二十多年博士,从未有机会获得升迁,最后在任上去世。
  太常寺和尚书台的风波总算是过去了,司马炎落寞地回到后宫,他看着一旁的侍中王戎,不禁叹了口气:“曹志尚且不理解我的苦衷,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司马炎当然清楚曹志伙同七位博士公然跟自己对抗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但正因为这样他才觉得更憋屈,他自认为并没有像曹丕迫害曹植那样对待司马攸,反之,他给予司马攸的待遇就连司马家族的叔伯都望尘莫及,他只想让司马攸回藩国去,别挡自己儿子的路。
  总之,在这场齐王党火力全开的战斗中,司马炎勉强压住了局面。
  桃符性急
  十几年前,王元姬弥留之际叮嘱司马炎:“桃符性子急躁,你这做哥哥的又不慈爱,我最怕的就是以后你容不下他……”
  十几年过去了,司马炎没有忘记这句话,他尽可能地关照弟弟,或者说,他努力装出关照弟弟的样子。但是,除非他宣布下届皇帝是司马攸,否则公卿永远不会罢休。
  司马炎对公卿干涉自己的家事越想越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由谁继承皇位牵扯无数人的利益和性命,司马炎的家事即是国事,被旁人干涉也理所应当。
  独享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去奢望旁人的理解和同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公元283年3月,司马炎将济南郡划入司马攸的齐国,又赐予司马攸私人卫队、鼓吹仪仗若干,封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寔为北海王。在做好一系列安抚后,他命令司马攸即刻离开京都去齐国赴任。
  可司马攸完全把诏命当成耳旁风,他在洛阳待得踏踏实实,丝毫没有挪窝的意思。最后,就连他的幕僚都坐立不安了。
  幕僚提醒道:“殿下,朝廷都催促过好几次了。”
  “我不走!”司马攸犯起犟,“荀勖这伙佞臣,居然敢动到我头上!”长久以来,他对荀勖和冯的憎恨溢于言表。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荀勖等人确信一旦司马攸得势,绝容不下自己,这才不惜撕破脸,誓要将他赶出朝廷。
  幕僚苦劝:“昔日姜太公被封为齐王,齐桓公九度联合诸侯,成为天下霸主。您德高望重,就算离开了京都,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何必要在这里纠结,冒着抗旨的危险和陛下闹僵呢?”这番话很有见地,再怎么说,司马攸也算实力最雄厚的藩王,一旦司马炎驾崩,他仍有机会重返朝廷辅政,甚至是继承皇位也无不可。
  司马攸听了幕僚的话,反而更生气了:“我只恨自己不能匡扶社稷,你哪儿来这么多废话!”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是申明自己没有幕僚想得那么复杂?还是真被幕僚戳中内心所想?不得而知。
  几天后,司马攸居然气出了病。
  “他是想拿装病来拖延行程吧?”司马炎嘀咕着,派出几名御医去给司马攸诊断病情。
  御医们回来后,言之凿凿:“齐王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病症。”
  司马炎决定亲自去看看弟弟。
  司马攸一向注重仪表,听说司马炎到访后,他穿戴整齐,强打起精神,不露出半分病态。
  “你到底有没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