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四节 好人,不是好官
作者:夜之狐      更新:2023-03-06 14:36      字数:2137
  第五八四节好人,不是好官
  刘澈一个问题,就让杨鹤想了一路。
  什么叫有多大的决心为民。
  杨鹤、杨嗣昌父子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上,都算是忠良,但也因为他们的忠良,因为他的无能,变向的加剧了明帝国的灭亡。
  杨鹤没办法回答刘澈的问题,他能下多大的决心呢?
  进了总督府,杨鹤连一杯真正的顶尖好茶都拿不出来,泡的茶在江南只能算是二流茶叶了。
  一间屋,一张桌,喝的是刘澈带来的茶叶,吃的是刘澈带过来的茶点,用的是刘澈带过来的茶具。不能不说,杨鹤是一个清廉的官员,也是一个好人,至少他不贪,心中还有百姓。
  “杨公,您是好人,但不是一个好官!”
  “大司马,只有你我二人,就算你指着大骂,也不会有人知道,我儿的信我看过了,辽东在几年前百姓过得是什么日子,眼下是什么日子。我已经安排了,我的家眷往辽东送,就算背负万古骂名,我也认了。”杨鹤的态度确实让刘澈感动。
  这是一个好人,但还是那句话,不是一个好官。
  刘澈泡上茶,给两人各倒了一杯:“讲个故事,杨公不介意吧。”
  “请!”
  “话说,有九个人作工,每天晚上工坊不给他们饭,给他们二斤米,让他们自己煮粥,九人商定,轮流煮粥。而一个月下来,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煮粥的日子里晚餐才能吃饱饭。”
  “人,皆有私心!”杨鹤接了一下,这样的事情不意外,只是这故事肯定有后话。
  刘澈笑了笑,把一个蜜饯放在嘴里后继续讲道:“后来,有人提出一个规矩,那就是煮粥的人拿最后一碗。”
  “高明,高明呀。他如果分的不公,那么最少的一碗就会是他的,就算分粥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相别,但相差绝对是极小的。”杨鹤连声称赞。
  刘澈说道:“杨公,我想说的就是,制度决定生存。定下一个好规矩,至少有相对的公正,世上本无绝对公正。但相对的公正确实是万民可以接受的,些许的不公影响不到大局。”
  刘澈这个故事可不是凭空讲的。
  真实的历史上,澳洲最初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前前后后数十万犯人流放到了这里。
  可为什么没有乱呢,一切都因为有一个聪明的总督,定下了很好的规矩,才慢慢的讲这里成为了一个国家。
  所以刘澈相信,良好的制度才是根本。
  “大明的制度?”杨鹤也不知道要怎么说了。
  “杨公,大明幅员万里,可以说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地方有灾,无论是水灾,虫灾,旱灾还是地震等天灾。整个大明,不可能在那一年,全国都太平。”
  “是!”杨鹤重重的点了点头。
  “那么,救灾应该是一个帝国必备的基本职能,就是说,让百姓有一个活路,是大明的责任。您也是进士,盛唐之时可有天灾一死数万人,十数万人的记载吗?”刘澈问道。
  杨鹤摇了摇头。
  “失去了赈灾职能,就会演变成巨大的社会危机。朱由校无能,因为他还小。朝堂之上无能,因为党争,他们眼中只有权力之战,已经忘记了百姓。你杨鹤,一样无能,因为你的无能才让三边是眼下的局面!”
  刘澈几句话,说的杨鹤不止是额头,就是背后都被冷汗打湿了。
  试问天下,谁敢直呼皇帝的名字。
  “名字,有什么不敢叫的。在辽东,有一个卖小吃的老汉,曾经叫喊过。他的原话是:军娃子,澈娃子,新作的点心要尝尝不?是失礼吗?我不认为,名字就是让人叫的,避讳什么?显得自己更尊贵吗?只因为一个名字,陈策老将军就会用他的命,换我的命?”
  陈策拼死救刘澈的原因杨鹤理解。
  因为在陈策眼中,自己已经是马上就要入土的人,而刘澈却代表着一个希望。
  “在辽东的公文当中,是允许写名字的,直接写。”刘澈又补充了一句。
  当然,刘澈没说的是,那块小吃的老汉,当年就是千斤屯的人,和刘澈亲近的很呢,而且也是私下喊的,不是在满大街号。
  毕竟刘澈这个身份上,相对的尊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公文之中,直接写名字这一点,刘澈确实说的是实话,他的名字也一样可以直接提及。
  “扯远,再说回来。舒城大雪,如果没有人管,会死多少人?”
  “十万!”
  “十万或许多了,但五万肯定会有。再说杨公您!”刘澈又换回了敬语:“您没有能力整顿当地的赈灾系统,也无力调集当地的资源救济百姓,更无力严重普遍存在的贪污,更没有能力发展当地经济。您,失职了。”
  “是!”杨鹤感觉自己全身都被冷汗打湿了。
  刘澈又说道:“我和令公子讨论过您的,以及他思想之中,对付流寇的办法,我只用一个字评价,就是蠢!”
  “愿闻其详!”杨鹤把自己的官帽扔到一边,不是因为出汗,而是越发的感觉这些年自己可能错了,而且对儿子的教导也是错的。
  “先说第一错,抚!您安抚收编一些流寇,看似当地太平了。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应付呢,可以向皇帝交差,可以请功,但管用吗?”
  “是,眼下各地巡抚,总督所用的办法无非两个字,一为剿,一为抚。而剿也是把流寇赶出自己的辖区罢了。”杨鹤也认可刘澈这个说法,但他心中亦有自己的无奈。
  只是眼下,杨鹤并不认为自己提困难有什么用。
  “再讲一个故事。也说的是剿匪,各路兵马用心,十面包围,终于把流寇包围在一处山上。可军兵只有一两万人,流寇却有三五万人。那么接下来呢。杨公有何高见?”
  刘澈讲的就是将来杨嗣昌的战略思路,十面张网论。
  杨鹤愣了一下,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估计是犬子的理论吧。”
  “那解决之道呢?”
  “死结,要说打。是官军害怕,还是流寇更害怕呢?”杨鹤想到了关键的节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