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101节
作者:
顾四木 更新:2023-12-23 14:31 字数:4185
“九哥觉得我打小体弱,便也让我身边一位宫人随着遂安夫人出去了——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女医吧。”
她与姜沃作别,步履轻盈走向已经在等着她的乳娘何夫人。
小小少女,看起来像是枝头才刚刚生出嫩芽的花朵。这样的生命,这样可爱的姑娘,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觉得世间美好。
姜沃送过晋阳公主,回屋后,看着自己新卦盘上的卦象。
这是她方才为晋阳公主起的卦。
她记得历史上的晋阳公主,是个十多岁就忽然病逝的小姑娘,皇帝为此痛心不已。就像她曾经见到卢照邻时,从相面与卦象,看出了中年病逝之兆一般,晋阳公主的卦象,少年时也有病劫。
但……却并没有姜沃想象中的那般严重。
她又用系统复核了一遍,果然,关于‘晋阳公主健康事’,骰子的点数虽然偏大,不属于‘吉’事,但也只是大几点,并非少年忽然早夭的‘大凶’之兆。
姜沃看了新卦盘许久,又伸手轻轻拨动了一下。
如她让太子李治拨动的一下一般,所有的铜片随之转动起来,牵一发动全身的形成了全新的卦象图。
姜沃将手指点在卦盘最心中的枢纽上,觉得心里的疲惫一扫而空。
不同于卢照邻的命格,是她在见到卢照邻之后,才出言示警努力去改变的。晋阳公主的卦象,却是在两人相见前,就已经与她所知的历史时间线不同了。
或许是因为孙神医在京中,或许是因为新的医书,或许是因为太子让妹妹身边的宫人一并出去学医……
这世上的可能性有无数种。
但无论如何,能看到一个善良且热爱生活的小姑娘,好好的在这世间,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
“先生请尝尝。”
太史局正堂,姜沃与孙思邈对坐,特意拿了一份点心出来。
临近九月九重阳,这是一份做成菊花状的酥饼。
孙思邈一尝就道:“这并非宫里的点心吧,我尝着倒像是兴善寺的酥饼。”
姜沃赞叹:“先生的舌头也太灵了吧。”
这确实是前两日从兴善寺回来的晋阳公主送的点心,跟宫里的味道不一样,甚至有些像艾团一样,带了些草木香气。
孙思邈捋了下雪白的胡子,一笑:“倒不是老夫舌头灵,而是刚吃过——两位公主出宫去兴善寺后,又到医馆去了一趟,看了遂安夫人,也留下了这种兴善寺特有的点心。”
姜沃不免问道:“说起晋阳公主,先生这两月为公主扶脉,情形如何呢?”
二凤皇帝对儿女们,真是满腔的父爱。就像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事儿,不一定能拉下脸去求人,但事关儿女们,却是会未雨绸缪,不惜去拜托人。
皇帝出巡幽州前,也有很多不放心:雉奴是第一回 监国,既怕他不够用心做不好,又怕他太用心,跟从前承乾一样,事事求全,再把身体折腾出什么毛病来。
毕竟雉奴原本身体就比两个哥哥弱些,秋冬也好生病。
于是皇帝临走前,还亲拜托了孙思邈,请他每月进宫,给几个儿女扶脉。
孙思邈听姜沃问起晋阳公主,便道:“依旧弱些,但并无大碍。我瞧着公主较之几年前年幼之时,已然强上许多了——早产的孩子,元气总是弱些。好在公主也渐渐长大了,算是站住了。”
此时的孩子,超过三岁是一个坎,若是超过十岁,基本就算是站住了。
姜沃也不得而知,历史上的晋阳公主,究竟是因为什么忽然急病没了的,不过,在古代,或许只是一场风寒,一次感染,身体抵抗力不够的人就扛不住。
她正在想着风寒和感染,就见孙思邈取出个油纸包,里面是个很珍贵的半透明琉璃瓶子,封口除了木塞外,还有油纸和泥封,封的严严实实。
姜沃接过来看了一会儿,再闻到一点熟悉的味道后,忽然反应过来:“先生,不会是把大蒜素做出来了吧!”
孙思邈端茶微笑。
姜沃佩服的简直是要当场五体投地。
其实系统给出的医书上,是有土法青霉素的制作的,但给出了‘极危险级’的评价。
何为土法青霉素,就是自制肉基或是糖浆培养皿,完全不经过现代工业里的‘无菌环境’‘有机溶液萃取’‘跑胶’‘脱敏’等一系列复杂周密的工艺,直接天然养出来的青霉素。
以大唐现在的技术,能不能做到制备青霉素?
不可否认,是能的。
但这种青霉素的危险性,在某种程度上,不比毒药差多少:首先在制备过程中,在没有无菌操作台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确定这种‘土法青霉素’里,到底是青霉素含量多,还是其他杂质甚至是杂菌多。
就像是一盆土里,长出了些微的菜苗。但人根本分不出里面的菜苗,只好把一盆土一起下锅炒了一样——里头有没有菜,不可否认是有的。但能不能吃?那要是没有面临这顿不吃就得饿死的情况,还是不要吃的好。
再者,没有经过工业脱敏的青霉素,致过敏率很高。
这会子一旦抗生素过敏,可没有肾上腺素能注射抢救,一旦青霉素过敏严重,那要命的速度比感染快多了。
所以系统在医书上给出了‘土法青霉素’制备方,但标的血红血红的。
姜沃也是用红笔抄的这一段。
把‘极度危险级别’几个字抄的大大的。
不过作为一代神医,孙思邈还是没忍住,对着方子亲自培养了一下土法青霉素,也真的培养出来一点。
但他之前就跟姜沃说过,这东西,哪怕他做了,也不会拿出来见天日。除非是有疮脓太重已经病入膏肓,其余法子都无效的病人,或许才能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用一用试试。
比起青霉素,孙思邈倒是对医书上另外一种‘天然药素’更在意些。
【大蒜素】
大蒜,被称为土里长出来的抗生素。
就像现代医学仪器分析过,之所以人参能够吊命,是因为里面有些类激素成分一样。
有些植物,天生就有些对人体有益的药性。
孙思邈的《药经》里,也早就把大蒜写入其中,知其能够‘除风邪,杀毒气。’
因此见到这‘大蒜素’,就对着试验了很多次。
终于做出来后,这回来九成宫,就特意带上——其实除了姜沃,他无人可分享,更要忍住不能去分享。
还太危险了。
与土法青霉素的制作一样,若是不能让世人明白危害时就把方子传出去,那就如同把利剑放到小孩儿手里,不能杀敌不说,得先砍伤自己。
孙思邈指着这个琉璃瓶,里面只装了三分之一不到的淡黄色液体,与姜沃道:“就这一点,用了得有几十斤的大蒜吧。”
姜沃点头,她也记得书上写的,要想通过直接吃大蒜,能达到抗生素药效,那确实得吃上几十斤才行。
“难制是一回事,制出来又不知能存留多久,时间久了,只怕也没有药效了。至于到底能不能拿来治病,且得小心的慢慢去试。”在确定安全性之前,孙思邈是准备把这个方子完全收起来的。
就算是他的几个徒弟,也只是帮着搬了几十斤的大蒜,完全被他隔绝在培养药素的试验之外。
孙思邈喝了口茶。
“说来,老夫自己做了这两种药素后,觉得如今最要紧的还不是制作各种新药。”
他顿了顿,看向姜沃,显然在等她的回答。
姜沃:……啊,是不是做惯了老师们的人,都有一样的习惯,喜欢提问学生。
不过她确实明白孙思邈的意思,于是接下去说到:“先生说的更重要的事儿,是监管吗?”
孙思邈再次满意摸摸胡子:“是,没错。”
以他的医道,对着非常详细的方子,制作这两种药素,都试了多次,而最后做出来的成品,是完全不敢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只好当做一种‘无可奈何抢救试试’药物仔细收起来。
那别的人呢?能否有他这种认知?
若是没有监管,是不是什么五花八门的药素都能出来,都要进人的嘴。他四方游医,见过经过的太多,很多药铺的药材都是不合格的。比如人参这种吊命之物,因价贵有利可图,就有黑心药铺,会把人参截断根须,然后混上其他植物的根茎一起,卖与好不容易凑够钱买参的百姓。
孙思邈实在不能不想:若是将来他试验出【大蒜素】真有奇效,能够像医书里所说的那样,治疗很多‘感染疾病’,那么必是跟人参地位相同的珍贵药物。
若是没有人来监管,天下有多少人能够抵抗住金钱的诱惑,肯像他一样,不顾成本去真正提取大蒜素,稍微脏污了一点的都弃之不要?
他看向放在桌上的小琉璃瓶:毫不夸张的说,这东西跟金子差不多贵了。
若是造假,必有暴利可图。
孙思邈放下茶杯道:“等圣人回来,我就向圣人进言——京城自不必说,有太医署就可以监管。天下各州,也可以加派监管‘医馆’‘药铺’的官员。”
姜沃点头:“是,原本天下三百六十州,各州就都有京中太医署考核过后,才下派的医博士,再添上监药官应该也不难。”
孙思邈雪白的须发,随着风微动了一下。
他对姜沃深深点头:“我常想着,有当今圣人,真是天下万民的福气。”
他是经过几朝几代,也经历过乱世的。
从前各地哪里有官方的医药机构,都是靠当地的医道传承,野蛮生长。
除非一地有大疫,闹得各州控制不住,才会向京城求援,看能不能从京中太医署调配大夫出来。
还是当今圣人登基后,在贞观初年,河东有一次小型瘟疫后,就开始着手建立天下各州的‘官方医疗机构’,用来为民治病与提前抗疫。
到孙思邈入京的这一年,大唐天下共三百六十州,每一州都有了‘医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十数人’,专门管各地的医疗事,将国家《医典》传达下去,同时会每年按照要求,制作一定的药物存储起来,以防有疫症流行。[1]
孙思邈历经多朝,终于在晚年等来二凤皇帝这样的帝王,心中如何不替天下万民欣慰。
他是医者,但他知道,哪怕他一刻不停,辗转各地开医馆,教徒弟,能救的病人也终究有限。
唯有能站在大唐权力顶峰的帝王,愿意不嫌麻烦,在医道上做出些政举上的改变,才能真的影响到这辽阔国土上每一州甚至每一县。
毕竟哪怕他常年游历四方,这天下也只走了几十州。
可现在,大唐的三百六十州,哪怕是‘户不足两万’,被评为荒僻‘下州’之地,也都有了经过太医署考核过的医博士。
所以贞观一朝,孙思邈哪怕依旧不肯入仕,但其实与朝廷的关系近了不少。也正是在贞观一朝,他才觉得,或许可以停一停周游四方的脚步,停下来,把自己数十年的所成,写成留与后代的医书。也愿意为朝廷拟新的《医典》。
因为他知道,这一份医典,不在是被放在长安城中的束之高阁的书籍。
它会随着成百上千的医博士,走遍天下各地!
见孙思邈神色中的动容,姜沃也能猜到他在想些什么。
她轻声道:“先生放心,圣人已经做到的,太子殿下自然也会继续承此仁政。”
“而且,这回若能添一个监药官,将来……说不定将来三百六十州,各地都有各自的‘太医署’和‘尚药局’呢。”
孙思邈笑道:“各地都有……这样的好事,只消想想,老夫也立刻精神抖擞,恨不得再活个八百十年,亲眼看着才好。”
姜沃也笑:“事在人为,先生好生保养,一定能看到这样一天的。”
*
孙思邈依旧是由李勣亲自送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