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在七零,祖宗秒送千亿物资 第186节
作者:青青子金      更新:2024-01-04 14:35      字数:2919
  坐在他旁边的周春发赞同,然后说:“思想固化,缺少创新,我这新开的趣说人生专栏一份符合的稿子都没有。”
  来的稿子都是那些调调,一点儿“趣”都没有。
  他抓着手里一目十行之后的几篇文章递给薛东来。
  “老薛你瞧瞧,不行咱还得自己写。”
  薛东来接过去,先是随意翻看了下题目:
  “石桥村烟叶种植完成,期盼再丰收”
  “谴责刘家村偷鸡贼”
  “友谊服装厂厂长工作报告”
  “嗯,这三篇比较符合,待会儿看看内容,可以的话直接用。”薛东来边说边认真读起来。
  坐在周春发另一边的女编辑此刻开口,“老周你看这一篇小故事是不是能发在你的新专栏里,我觉得挺不错。”
  “哦?我瞧瞧。”
  周春发扶了扶老花镜,接过稿子一瞧。
  “《最好的良药》,从前,有一个……”
  小故事很短,展现出来的道理却意味深长。
  周春发的眼睛亮了亮,他就是想找这种感觉。
  以小见大,用文字的语言来做警醒世人的良药。
  周春发看了看署名,“小宛,这名儿不熟,第一回 来稿子吧?”
  “嗯,之前确实没见过。我刚刚本来没怎么注意,搭眼一看,这字写得真漂亮,就先拿过来读了读。别说,感觉吧,平淡里透着大道理,很有水平。”
  女编辑给出自己的中肯评价,周春发也这样认为。
  只是,他的新专栏的文章一般都是五百字左右,这一篇少了点儿。
  再加一篇的话,会有种画蛇添足感。
  “怎么了?”女编辑察觉周春发的表情不对,多嘴问了句。
  周春发的面色严肃,“添几句会显的啰嗦,不添几句,短了点儿。”
  女编辑眨眨眼,拿过来之前待定的一份稿子递给他,“你看看这俩放一起能行不?不是一个类别,可以在两篇中间加上个醒目一点儿的标签。
  比如良药那篇可以标签感悟人生,这一篇可以标柴米油盐。”
  周春发疑惑地接过另外一篇,继而略微惊讶,“猪下水的做法之一,这是菜谱?”
  “是啊,看来是个懂生活的人写的,署名小菜。”女编辑回应。
  因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稿子,所以她不确定能不能用。
  第223章 售罄
  周春发跟女编辑这边的讨论,引起了薛东来的注意。
  薛东来这会儿放下手里的稿子也凑过来。
  他看过那两个字数不多的投稿,斟酌之后道:“老薛,你那专栏反正是新专栏,就彻底新一回试试。”
  反正现在报纸订阅数量严重下滑,刊登什么都是登。
  做文学的人思想都跟普通人不一样,所以这两篇顺利通过初审。
  但是终审的时候,主编直接喊出一句“胡闹”否定。
  在主编眼里,第一篇属于胡编乱造,不属于实事。第二篇菜谱更不符合他们日报主旨。
  还是周春发以撂挑子威胁,又退了一步将字体调小一号,额外也同意把专栏缩进一厘米,主编才勉强同意发一期。
  如果效果不好,直接将创新专栏撤了。
  周春发当场答应,但回到办公室之后,他又后悔了。
  为了两篇不相干的稿子搭上自己好不容易申请下来的专栏,怎么算都亏。
  但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他只能硬扛着。
  与此同时,宁宛刚刚写出来第二个小故事,准备明天继续投稿。
  在她看来,能登报就登报,登不上也无所谓,反正没啥损失,只当娱乐生活了。
  叶秀娟放学回了家,从屋里拿出来之前留的南瓜种准备出门。
  宁宛刚好从西屋出来,看见叶秀娟风风火火的,多嘴一问:“小娟,出什么事了吗?”
  “三嫂。”叶秀娟种南瓜的事儿宁宛知道,她不打算隐瞒。
  “我去趟山里,把南瓜种上。”
  虽说这南瓜得过段时间才熟,付出的多,看见收益的周期长。
  但是在叶秀娟看来,南瓜子不花钱,她也不施肥,到时候卖多少就是赚多少,没啥成本。
  所以值得她付出。
  宁宛早就看出来叶秀娟的头脑灵光,她让叶秀娟等着自己,又去堂屋跟张喜凤言语了声中午吃饭不用等她,便带着叶秀娟出了门。
  去后山的路上,宁宛跟叶秀娟闲聊起来。
  “小娟,你平时都卖什么?”
  “啥都卖,只要能赚钱的都卖。”
  俩人声音不大,但都能听见彼此的声音。
  宁宛在心里做了个定义,又问:“没打算专注地卖同样一种东西?比如,卖衣裳的只卖衣裳,卖零嘴儿只卖零嘴儿,卖南瓜就只卖农作物什么的。”
  叶秀娟一愣,不明白宁宛为什么会这么问。
  她眨眨眼,“嫂子,衣裳我不会做,而且成本高,也不好卖。零嘴儿我卖,就是卖些便宜的,南瓜什么的我也卖,都不耽误。”
  “哦,就像是杂货铺,有需求就能在你这里买到。”宁宛做了总结,心里想着,叶秀娟这样下去的话,等到国家允许放开手脚去做了,完全可以开一家综合型超市。
  上辈子,超市这样的概念是在九十年代才有的。
  而且没几年就在全国火爆起来,一直到她来这里之前,超市这种行业还稳固地扎根在各个大小不同的城市呢。
  所以说,相当有发展前途。
  “杂货铺?对,就是杂货,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只要我能弄到手的,我都卖。”
  说起这个,叶秀娟觉得很骄傲。但是不敢太大声,难免被有心人听见了,告她投机倒把。
  不过她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在付出劳动成果之中赚钱,在赚钱之中体会乐趣。
  宁宛点点头,跟叶秀娟手拉手往后山走。
  “这样,回去我教你记账。卖东西可以,但别耽误学习,明白?”
  叶秀娟眼睛亮亮的,“明白明白,三嫂,我一定好好学!”
  她知道记账的意思,村会计就会记账。
  虽说平时她也有小本本记录,但有些时候太乱,她自己都是糊里糊涂的。
  两人很快到山脚下,叶丽丽已经在那里等着。
  叶丽丽的脚边放着铁球跟木桶,种地的装备还挺齐全。
  宁宛两辈子都没正儿八经的种过地,此刻倒是很感兴趣地加入了叶秀娟的小团体,跟着一起种南瓜。
  ……
  又是崭新的一天。
  临东县服装厂家属院。
  胖虎妈拿着份临东日报,如获至宝。
  不为别的,正因为她今天早上天不亮去买猪肉,结果还是去晚了。
  最后只买回来两根猪大肠。
  这玩意儿不处理好了是真难吃,可是吧,有胜于无,时日多了不吃肉,总得买点儿荤腥打打牙祭不是?
  回来的路上,胖虎妈正愁着怎么做,就听见路上一个送报纸的吆喝,说今儿的报纸不一样,上边有做菜的方子。
  好家伙。
  要是别人喊的话,兴许是没啥说服力。
  这日报可是正规部门,不会骗老百姓。
  所以送报纸的一吆喝,听见的人就纷纷上前打听,识字儿的人也确实看见了报纸上有个菜谱。
  那菜谱还专门是告知怎么做猪下水。
  胖虎妈当场就觉得这是缘分,立即花了两分钱买了份。
  到家之后,胖虎奶奶知道后还埋怨她乱花钱。
  结果胖虎妈赌这一口气,按照上面写的办法处理后做出来的酱炒大肠,那叫一个香!
  胖虎奶奶一口气吃了两碗糙米饭,炒大肠的盘子都被她舔的锃光瓦亮的。
  “虎儿她妈,明儿我去排队买大肠,咱还做,这报纸留着,一定保存好喽!”
  胖虎奶奶乐呵呵,吃饱喝足之后,用水洗干净嘴巴出门找其他老太太唠嗑去了。
  同样的戏码在别的普通家庭里上演着,除却做猪大肠,也有做猪肝、猪肺、猪心或者猪肚的。
  虽说做出来的味道不如饭店里的,但是比他们平时做的好吃翻倍。
  除了吃之外,街面上三五成堆的爷爷奶奶们,有些识点儿字儿的看过了那篇《最好的良药》之后,给老哥们儿老姐们儿科普,只要心态好,要死的病都能好。
  要是有谁不相信啊,那些科普的人就会甩出来报纸,指着上边的字念给谁听。
  “看着没?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人家都印报纸了,还能是瞎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