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 第109节
作者:
当归矣 更新:2024-02-12 11:56 字数:5135
第144章 发财啦(补) 唐贵和刘小娥这些年做了不少生意, 虽然哪样也没长久,但着实经验丰富,谈妥门市后跑了几天置办齐材料, 月底就热热闹闹地把炸串店开起来了。
乡下地界流行用自家姓氏或小孩名字做店名,比如平村镇的“王家五金店”、“少阳农具”、“刘伟小卖部”等,既能打响名号又方便乡亲们和亲朋好友找上门照顾生意。
毕竟这年月识字的人少,不识字的人多,如果取个难写难念的拗口名字,没办法口耳相传,指不定哪天就被同行替了。
唐贵起初也想用自家名儿, 好在理智尚存,照照镜子再想想自己和刘小娥的名声,这念头立刻化成了草木灰, 最后又是翻字典又是请大仙掐算, 定下了“好吃炸串”四个字。
真别说, 红底金字的牌匾一挂, 瞧着还挺新鲜,立马就把街面上其他铺子给比下去了。
趁着二十八赶集的东风, 加上炸串那股极具穿透力的诱人香味, 两口子从八点开业一直忙到了晚上九点才收摊。
关起门盘了盘账,发现毛利足足四百多, 即便扣掉本钱,也能挣三百来块。
“看,还是正经开店挣钱。”唐贵数着毛票满脸得意,“要是去年就听我的, 咱们早发达了。”
刘小娥心说去年你嫌起得早,死活不愿去青银县批菜, 能开哪门子店?但此刻两口子正高高兴兴数钱,她也不想扫兴,便顺着唐贵的意思夸了他两句,又专门抽出十块零钱:“旭阳第一天上班干活儿,累得腰疼胳膊疼,给他发点工资。”
唐贵瘫在椅子上,打鼻孔里哼了哼:“臭小子六点就开溜了,丢下我一个人在后厨洗菜、穿串,给他发什么工资?不拿拖鞋底子抽就算好了。”
“你这么大男人跟旭阳计较啥?半大小子能给家里帮忙就不赖了。你看旭阳那个同学,退学在家里躺半年多了。”刘小娥边说边把钱全收进提包,从门后面拎起笤帚,“我扫扫地,你去厨房把盘子竹签子清理干净,菜叶发黄的都扔掉。”
唐贵懒洋洋的不想动:“明天再干吧,反正没集市,十点开门也不晚。”
“起来!”刘小娥气得简直想拧唐贵耳朵,“你忘咱俩为啥开店了?我可跟你说,要是这次还垮台,咱俩可没脸折腾了,全石桥村都得看笑话,都得说你比不上老黑。”
“人家老黑自己盖板厂当老板,起钉子、拉锯啥活都干,你要能有他一半勤快,以前卖炸货哪儿用得着雇人?”
自家人知自家事,虽然对外总爱抱怨“时运不好啦”、“差那么一点运气啦”,实际刘小娥很清楚问题所在:没别的,就是懒。
每次生意刚红火,唐贵就想雇人打杂,自己当甩手掌柜监督。顶好再多铺一个摊子,往兜里挣双份钱。
奈何说起来有板有眼的,一落地就拐岔路,不是菜肉被贪,就是账对不上。
最狠的是有一年卖炸鸡柳,被亲戚卷走家当另起炉灶,直到现在还用着他们的方子赚钱,想想就呕得慌。
“费那么多年劲,我真是看明白了,外人对咱们没有实心眼儿。”刘小娥伸手攥紧唐贵腰间的肥肉,眼神渐渐发狠,“佛争一口气,人争一炷香,这回你说啥也得壮起志气,把脸面挣回来。旭阳已经不上学了,过几年就要找媳妇,你千万别掉链子呀!”
“行行行,你说啥就是啥,”唐贵一边嘶嘶吐气一边往外挪,嘴里不忘嘟囔着给自己找理由,“大哥就买了一车木头,他不起钉怎么拉锯呀?换成我至少买三车,小打小闹的忒没劲。”
刘小娥:“……”
算了,能使唤动就行。横竖今年有亲儿子帮忙,过阵子还能把马婆子弄来看门、打下手,生意十成十比以前更旺。
至于开板厂,等以后攒够钱再说吧,先叫那边得意几天,看他们能整出个啥模样,呵!
……
唐墨完全没意识到唐贵两口子开店很大原因是为了跟他较劲,只每天守在板厂里,一会儿捣鼓这个,一会儿捣鼓那个,转来转去地鞋底子都快磨薄了。
没办法,拉锯用的是机器,像他这样的壮劳力,一车木头三、四天就能锯完。然而起钉全靠人力,得用老虎钳子、羊角锤等工具,把大大小小的钉子从旧木头里起出来,接着才能上机器,否则会把锯片硌坏。
其中门窗椅凳之类的钉子容易起,打满□□钉的旧桌面则相对麻烦,碰见一个能整半天。
唐墨等得心焦,索性搬个小板凳一块儿起钉,凑够百八十斤木头了就运到棚子下面堆着。
但是大男人坐在三个妇女同志中间,真是哪儿哪儿都别扭,尤其钱会粉总打趣他,姜秋红最近也不知道为什么冷着脸,唐墨坚持了四天便败下阵来,回家偷偷寻姜冬月诉苦。
“自己干买卖太难受了,下本多怕亏,下本少也怕亏!我一天天闲得身上都快长毛了,嘴里还起俩燎泡,哎。”
可惜同行是冤家,不然他真想去外村的板厂替人砂光,甭管挣多挣少,好歹有点儿进项。
姜冬月安慰道:“万事开头难,以后干起来就接上趟了,说不定到时候你一个人都忙不过来呢。”
担心唐墨钻牛角尖,她特意放下手头的衣裳,掏出小本本算账,“老黑你看,买木头按斤,卖木头按方,只要卖出去,价高价低都能赚钱。”
“那些碎木头渣和锯末你先攒起来,囤多了有人收。对啦,钉子也值点儿钱。这么里外里一划拉,板厂挺有赚头的,你别光天天发愁。”
当心像赵成功那样英年早秃,明明比刘香惠小三岁,现在愣是看着大了七八岁都不止。
姜冬月说的全是理想状况,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木头内部朽烂、拉锯中的木料损耗、木条价格波动等只字未提,偏偏听起来有理有据很唬人。 至少唐墨特别吃这套,额头“川”字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冬月你说得对,板厂有赚头,越大的板厂来钱路子越多。”
“以前我在东牛庄砂光时,那个老板还往外卖土渣,一大车两百多块钱,丁点儿不浪费。将来咱家干红火了,我也倒腾试试……”
夫妻俩闲聊着腻歪了一会儿,唐墨便继续回板场“抱窝”。
他活了小半辈子才混上老板,恨不得处处妥帖,仔细思量,可不敢大撒把。
两天后,那车被寄予厚望的旧木头终于起得差不多了,唐墨便用布袋和绳子捆着将其拖到机器旁边,轰隆隆地开始拉锯。
只见一块块大小不同且形状各异的木头从锋利锯齿上依次划过,褪去外面那层残漆旧皮,变得规整崭新,散发出木头特有的浅淡气息。
唐墨越干越起劲儿,活像戏文里被皇帝贬谪后重新披甲上阵的老将,从早忙到晚也不觉得疲倦,甚至连捆方都不让姜冬月帮忙。
“这点小活儿我自己就能干,你回家收拾衣裳吧,过两天钉子都起完了叫你。”
所谓“捆方”乃板厂行话,指的是用四根一米长的窄木条钉成正方形框框,然后把新锯好的木条摆放进去,长短交错铺满这一平方空间,最后将木条竖起来用塑料绳扎成粗细一致的捆。
收木头的要求无论里面啥光景,外面看起来保持整齐。他按方给钱之后,会把这些木条转卖到大板厂,经过一系列工序重新制成桌椅或其他家具。
“行吧,你自己悠着点儿。”姜冬月随口嘱咐一句便往家去,准备检查下零钱给工人算账。
九十年代在板厂打工很辛苦,压工资时间也长。无论砂光、拉锯这种挣钱多的,还是起钉、捆方这种挣钱少的,都是按季度结账,中间看情况提前支点儿。
碰见黑心老板,能把去年的账活活压到明年,任你怎样催讨也装看不见。
姜冬月和唐墨都是实诚人,自然不可能昧良心压钱,何况仨工人都是专门请的,为了以后在村里有口碑,俩人早商量好了“起完一车木头结一次账”的方式。
啥也不图,就图不欠钱心里松快。
万一的万一,板厂不慎干垮了,也能在村里抬头挺胸做人。
……
“六十七斤三两,五十二斤八两,这袋差一点儿四十斤整……”
姜冬月把装满铁钉的布袋放到电子秤上,约完一袋在本子上记一笔,末了用计算器相加,很快得出总数,“婶子,你拢共起了二百四十斤九两,给你算二百四十一斤昂。”
说着把计算器举到王婶子面前,一个键一个键地慢慢按,待女声播报后又重复一遍,“二百八十块七毛五,婶子你看对不对?”
王臭妮急忙摆手:“睁眼瞎能知道啥?你算清楚就行了。”
“冬月你别听这个人谦虚,她心里正美呢,成天叨叨自己老胳膊老腿儿,一算账比我们年轻人挣得还多。”钱会粉边说边绕着电子秤转来转去,“这个经得住我吗?”
姜冬月笑道:“你放心大胆地上吧,最多能撑四百斤呢。”
“好,我试试。”钱会粉小心翼翼地踩到那块深蓝色秤面上,果然很稳当。
然而下一秒,清脆的女声响起,“市斤,一百二十四点七,市斤……”
钱会粉慌忙跳下来:“哎呀我咋胖了那么多?可得少吃点儿了。”
姜秋红:“不胖不胖,啥时候压坏秤了再少吃,是吧婶子?”
“对,天大地大肚子最大……”
三人有说有笑地轮流称了称体重,等姜冬月填好一式两份的对账单,便各自领工钱和单子,脸上俱透着喜气。
王臭妮尤其高兴,临走小声叮嘱道:“冬月,老黑啥时候拉木头了,你就紧上家里叫我,我还过来起钉儿。”
姜冬月:“好嘞,我肯定头一个叫你,婶婶你千万别答应其他家啊。”
“嗯,谁家我也不去。”王臭妮得了准话,揣好钱离开,感觉脚步都比从前轻快。
她年轻那会儿世道正乱糟,饿不死就算命大了,更别提念书识字,所以活了六十年没算清楚过一回账,永远别人说啥是啥,在外面打零工不知道吃了多少亏。
今天亲眼看着姜冬月用机器过秤,一斤一两都没差,比旧秤还稍高点儿,心里像吃了人参果似的熨帖。
俗话说“男人顶梁柱,女人定海针”,老黑媳妇又能干又和气,他这板厂早晚得兴旺呀。
姜秋红可不像王婶子这样乐观,等人都走了她一边帮忙扫院子拾掇,一边偷偷埋怨唐墨太实惠,“挺大个块头,半句瞎话都编不出来。昨天你们村那个刘国辉找他套近乎,他是问什么答什么,恨不得当场认干亲,气死我了!”
说着顺嘴数落姜冬月,“升米恩斗米仇,不苛扣就算好老板了,哪有多给的道理?今天就当开门红吧,以后万万不能充冤大头,真是的。”
姜冬月熟谙姐姐脾气,赶紧点头:“嗯,知道了。”
又给唐墨找补两句,“刘国辉在村东开了个大板厂,老黑有心把木方卖给他,不用等外村来收木头。”
“切~他那是光棍汉娶媳妇,净想好事儿。”姜秋红把竹枝扫帚靠到角落,“高家屯大大小小几十家板厂,你看谁在本村做买卖?都是抻着脖子往外攀!”
“等老黑浇地回来你跟他说说,别在村里费功夫,想法子往外卖吧,价儿高。”
一捆木方差五毛,一百捆就差五十,棚子下面堆了约莫六百捆,能差出三百块,可不是小钱。
姜冬月:“放心吧姐姐,我每天跑路边盯着,碰见外村收木头的就麻溜卖掉。”
说归说,其实姜冬月心里并没有底,睡前都在扒拉计算器,暗自祈愿能卖个好价格,至少先把本钱往回揽一揽。
结果第二天清早醒来,外面飘起了蛛丝般的细雨,天色也阴沉得厉害,成片乌云黑压压地朝南移动。
姜冬月:“……”
你个贼老天,忒没眼色了!
木方特别怕受潮,姜冬月明知板厂那边都苫了塑料布仍然止不住心焦,嘴里迅速起了燎泡,吃饭时跟唐墨对坐着龇牙咧嘴,十分有夫妻相。
幸亏夏季雨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后晌就放晴了。姜冬月和唐墨匆匆去板厂掀塑料布,同时把淋湿的几捆木方拆开晾晒,边干活边互相打气。
“好饭不怕晚,咱们多等一等,福气在后头。”
“伟大领袖不是说过嘛,胜利终究属于劳动人民,错不了……”
就这样在焦灼中忙碌了两天,第三天板厂终于迎来了收木头的货车,夫妻俩一块儿谈价、过秤、算账收钱,直到留下联系电话再送对方离开,始终绷着脸没啥表情。
然而锁上大门回到家,两人立刻动作一致地坐床头数钱,四只眼睛亮闪闪的,比十五月亮还明。
过了好半晌,唐墨才想起自己要说什么,一开口声音沙哑:“冬月,咱们发财啦!”
姜冬月用力点头:“嗯,发财啦~”
第145章 得省俭 这车加工过的木头卖了2845块。
不多, 非但和开板厂投入的本钱相距甚远,甚至不如唐墨上次砂光结账支回来的那一沓厚实。
但是从买到卖只用了十九天,平均一天将近一百五, 且没有起早贪黑地守着砂光机卖苦力,不用掰手指头算都能看出来赚了,而且赚得还挺多。
假如同时买进两车木头,多招三个起钉工人……
夫妻俩越想越觉得心潮澎湃,比揣了烧红的炭团还火热,大白天的愣是对坐着傻笑了一会儿才把钱锁起来,傍晚又开三蹦子带全家人去平村镇吃刀削面, 还要了大盘的五香豆、两瓶果汁和一斤猪耳丝,整得十分丰盛。
瞧你俩高兴的,以后真成大财主了不得宰头肥猪啊……林巧英暗自心疼花钱太多, 可看看眉眼弯弯的闺女再看看嘿嘿傻乐的女婿, 到底把话咽回去了, 默不作声地剥花生豆和毛豆。
她老了, 嘴里总是没滋没味的,更嚼不动肉, 吃这个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