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应照我 第145节
作者:
小锦袖 更新:2024-03-09 15:31 字数:3923
芙蕖终于动了,她平稳的从窗口离开,走路几乎没有声音,月光失去了遮挡,重新给屋子里镀上了一层轻纱般柔和的月光,紧接着,吱呀一声推门,芙蕖从门口迈进。
凤心不知该如何形容从她身上散出来的那种森然的震慑里。
她只知道,自己是一只小蚂蚁,可以被一脚碾死,凄惨的无处伸冤。
芙蕖知道凤心在害怕,却不知她心里已惊惧到如此程度。
但她内心实在没有为难一个小蚂蚁的欲望,她越过了凤心面前,站在谢慈的床榻前,捡起他手边半洒的酒壶,晃了晃里面所剩无几的琼浆,忽然翻手,豁然全倒在了谢慈的脸上,声音清脆的令人战栗,屋内的凤心,屋外的竹安和吉照齐齐都是一抖。
谢慈呛了酒把咳嗽闷进了嗓子里,一身不发,只是用袖口按着嘴,将脸撇到了一边。
芙蕖心里顺着这一泼,可能终于顺下了那口郁气,这才转身对凤心,一字一句问道:“是谁?”
第132章
“是谁让你来染指我的人。”芙蕖绕着这个小娘子踱步,“很像吗?”她忽然停了下来,食指抬着凤心的下巴,让她高高扬起了头,更让那双充满害怕的眼睛与她直视,“哪里像,我怎么不觉得?”
凤心似乎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知觉,双膝跪在温暖的地板上,下面有地龙潺潺流过,但是她却感觉到了针一样的刺痛。凤心嗫喏的说道:“不……不像,您比我要美的多。”
芙蕖三根手指托着她的下巴,竟就着这个姿势,硬生生的将人从地上拽了起来。
让凤心站稳,芙蕖问:“那么是谁,让你来给我添堵的?”
凤心在她的逼问下,哆哆嗦嗦回道:“是……是皇上!”
意料之中。
芙蕖没有感到意外。
谢慈将呛咳声吞进了肚子里,站起来将衣衫的盘扣系上,外袍从地上捡起来,罩在身上,脸上被泼了几口酒,一动就顺着喉咙的青筋滑下。
芙蕖回头扫了他一眼,随即移开了目光,好像在勉强克制着些什么。
芙蕖继续审:“皇上让你来做什么,说给我听听,把他的衣裳给扒了?然后呢?更进一步呢?”
凤心之前怎么说也是正经人家的姑娘,虽然穷了点儿,但却是清清白白。干这种事情属实是迫于淫威。能做到这种程度也是最大的煎熬。芙蕖将话说的这样清楚明白,只让她感觉到了脸上热辣辣的疼。
芙蕖见她不说话,从她的表情上,逐渐意识到了不妥。
芙蕖六岁到了谢慈身边,从根上起,就没学过女则女训。后来辗转于民间赌坊,和她谈清白谈矜持,都是笑话。
她言语外露没什么,可这些规规矩矩长起来的姑娘,一言不合万一去跳井可就糟了。
于是芙蕖也只好规规矩矩的问:“行吧,那你告诉我,皇上让你来办这种事,他许了你什么?”
凤心答道:“皇上他许我做官家娘子。”
芙蕖问:“官家娘子?哪个官?”
凤心摇头说不知。
谢慈把擦完脸的帕子往芙蕖的腰间一塞,问出了今天的第一句话:“皇上难道就没许诺你,让你留在宫里当个娘娘?”
他问这句话的口气倒是很稀松平常。
但芙蕖蓦地转头看他,他那笑里藏刀的表情却不是对她。
留一个眉眼间与芙蕖六七分相似的女人在宫里做嫔妃,其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芙蕖只会感到恶心,而谢慈逆鳞被触,也不晓得又会掀起怎样的浪。
凤心矢口否认:“没有,皇上说等我办成了这件事情,也就不必再回宫里了。”
像是藏在含海面下的暗涌忽然消散,甚至这位单纯的小娘子都不曾感觉到浪来过。
芙蕖嫌弃的把脏了的帕子抽出来,又甩在了谢慈身上。挑起眉做了口型:“如我所想。”
皇上对她的所有撩拨和试探,都是在基于谢慈的态度之上。
谢慈打了个响指。
庄子里的下人把凤心客客气气地请了出去。
谢慈踩着脚踏走下来。
原本正背对着他沉思的芙蕖猛的一转身,赌气似的伸手就把他推了回去。
到了他们秋后算账的时候。
芙蕖凉丝丝道:“谢先生真是肯下血本。”
谢慈说:“一个做秀活的小娘子而已。”
芙蕖:“你还真是一点都不嫌贫爱富呢!”
谢慈被芙蕖从后面撵着,赶进了温池里。她的意思是嫌他脏了,让他好好洗洗。
谢慈满身疲累的泡在水里,终于有了点招架不住的意思,从身到心。他靠在岸边石上,商量道:“你在庄子里实在没事,出去找点活干吧。”
正在想事情的芙蕖,没有意识到他话中另一层隐藏的含义,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是,是该去找点事情做。”
从凤心所讲的来龙去脉中,芙蕖已经推测出那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明镜司大人,多半就是纪峥了。
芙蕖盯着池岸上七倒八歪的酒壶,说:“能在你的眼皮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下了药,凤心一个小丫头是做不到的吧。”
也就只有明镜司了,偷鸡摸狗乃是一绝。
芙蕖转身向外面慢慢的走去,似乎是在思索,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剥离出来。
谢慈最知道她的瑕疵必报。
她要去找点事干,那么必定有人要倒霉。
谢慈一点都不觉得对方可怜,他不跟着落井下石说一句活该,已经是自持身份的宽容了。
谢慈带着一身温泉里的暖意,和身上还未散的酒香,回到房间里时,芙蕖已经早早的睡下养精蓄锐了。
翌日清晨,她便轻手轻脚的,牵了马离开庄子,往燕京城里去。
燕京城里不缺落脚的地方。
谢府仍在,她的朋友也仍在,鼓瑟令在手,谢老侯爷留给他的人燕京城里也藏有那么几个。
多日不回燕京,燕京的变化倒是很大。
坊市间依旧热闹,芙蕖在经过太平赌坊时,发现昔日纸醉金迷的烟柳胜地,已经有一大半被贴上了封条,显得格外凄清败落。
芙蕖在最热闹的地方,找了个小摊儿,要了碗热粥,顺势像喜气洋洋的老板娘打听,城里最近有什么趣事。
对面捡漏的酒楼里,有说书的有唱曲的,咿咿呀呀,热闹中藏着一丝细水长流的静好。
老板娘成了碗雪白晶莹的米粥,操着一把好嗓子,说道:“皇上快要大婚了,前天刚下令,大赦天下,是喜事儿啊。”
大赦天下……
芙蕖吹凉了粥,抿了一口,无奈的笑了笑,尘埃落定,该判的判了,该杀的也杀了,午门前的血刚刚清理干净,皇上一句大赦天下,便揭过去一切,民心也稳了,名声也洗净了。
皇上啊,真是个占便宜没够的人。
芙蕖悄声打听:“皇上大婚选定的是哪家的女子?”
其实之前早有风声,是定了孙荣家的幺女。
芙蕖故意这么一问,老板娘嚷嚷道:“朝中新贵,孙大人家的女儿,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老板娘的嗓门实在太大,惹了一堆人过来凑热闹。
接下来,不用芙蕖追问,自然有嘴巴替她问替她说,七嘴八舌。
老板娘便说起了自己所知道的:“当然是一段佳话啦,年关下,皇上前几日理顺了朝堂,亲自到寺中祈福,巧了正遇见在城郊外施粥的孙小姐,咱们少年天子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孙家姑娘大家闺秀举止娴雅,老天爷都觉得是良配,天作之合。”
这消息又不知是谁散出来的。
施粥?
一没天灾,二没人祸,两河两淮这几年都是风调雨顺的富庶时候,城里城外,要饭的都不大见了,施粥是施给谁啊?
老板娘那正说到这事:“孙姑娘在城郊外搭的粥棚啊,从腊月初八起,直到来年十五,都一直在,过年若有无家可归之人,也可到那儿去避难,咱们将来有国母如此,是百姓之幸。”
芙蕖喝完这碗粥,撂下一个铜板,打听了那粥棚所设的位置,忽然改变了主意,牵了马掉头往京郊去。
在这米比盐都便宜的年头,她倒要去看看施的是什么粥。
花了小半日的时间,找到了那个粥棚,芙蕖凑近了一看,乐了。
粥棚外面当真是聚了不少人,排着队拿着碗等吃粥。
他们身上穿的衣裳是没有任何磨损的棉布袍子,他们手里拿的碗是上等瓷窑里出的货,再素净的花纹,也盖不住那均匀的釉质。
芙蕖把马停在一边,跟着到处查看了一番,却见着那些领了粥的人竟都不吃,而是晃晃悠悠到了没人的地方,悄悄往沟里一倒,回头又去排起了队。
刚才那老板娘若是亲眼见的这盛装,必然说不出那样一番话。
这孙家倒是挺会给自己造势。
芙蕖牵着马远离了粥棚,到别的地方停下,安顿好了马,换了一身装束,抓散了头发,经过沿途茶馆的时候,顺手掏走了一个豁了口的陶碗,在手里上下抛了一下。
混迹市井,芙蕖是有经验的。
再次回到粥棚附近,芙蕖佝偻着肩背,混到队伍里,等着讨碗粥喝,本意只是想凑上前,近距离看看热闹,顺便见识一下锅里熬着的是什么粥。
芙蕖刚一混进队伍的末尾,立刻便感受到周围不约而同投来打量的目光。
十几双眼睛同时在她身上逡巡,带着审视。
过路一个陌生人没什么好打量的。
倒是在一群彼此熟识的人群中扔进一个生面孔,能招致所有人的好奇心。
芙蕖完全不在乎那些好奇的目光打量,她专注的捧着手里的破碗,摸着那块粗糙的豁口,在终于排队到她的时候,芙蕖抻着脖子往锅里一探,看到了浑浊的白米汤,手中挥着勺子的那位壮汉狐疑的看了她一眼,从表面上撇了一层米汤,咣当扣到了她的碗里。
浑浊被白米汤在碗上打着一个小旋儿,芙蕖眨了眨眼睛,钉在原地不懂。
那壮汉挥着勺子撵道:“盛完了快走,下一个。”
芙蕖眼观六路,敏捷的看到粥棚里坐着一个身穿素色云锦的女子,头上还带着帷帽,坐在棚子里唯一比较干净的一张椅子上,正透过帷帽上的轻纱,好奇地看着外面。
气度看着就与寻常百姓不同。
芙蕖没想到往这走一趟,竟然还能遇着真佛,捧着碗粥一步三回头的走远了,等到了山路上,她觉出了身后跟上了尾巴。
碗里的粥喝得一点也不剩,芙蕖在河边洗干净了碗,从身上掏了块棉布包了起来,才感觉到身后跟着的尾巴撤了。
芙蕖心里马上又有了新的主意,一路轻快的往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