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作者:
雁九 更新:2024-05-02 13:22 字数:1894
王琪总觉得有些不对,耷拉着脑袋道:“毕竟是族人,好好说道不行么?先小小教训一回,下回再重惩不是更好?叔祖母吩咐的话也在理,为何二郎乖乖地应了,过后却阴奉阳违?”
王老太爷伸出摸了摸孙子的头顶,道:“与人为善,也要分对哪个;同小人讲道理,才是愚不可及。二郎是个心高的孩子,他既然说将你当哥哥,便不会是假话,那是你的福气。你只晓得,他不会害你就是。”
王琪“嘿嘿”两声道:“祖父,孙儿不是挑二郎不是,只是担心他会惹叔祖母不快……”
※※※
外九房,正房东屋。
王宁氏拿起丈夫的牌位,仔细地擦着,低声道:“夫君,莫不是我这些年都错了……”
第三卷 青云起
正德十四年,是天灾人祸频出的年头……
第六十章 试科举雏鹰展翅
秋来冬尽,春送夏来,转眼到了次年五月。
就在道痴使出吃奶的劲头后,终于顺利地过了县试、府试,成为一名小童生。至于院试,因三年两考的缘故,要等明年才能参加。
没有一鸣惊人,在县学考试时,道痴成绩还算优异,排在第九名;府试这一关,排在三十六。
隔年院试,说来也是道痴的幸运,要不然以他现下的成绩,说不得就要尝尝落第的滋味。
对于这个结果,也是意料之中。即便道痴记忆力再好,可对于童子试中最重要的八股文章也不过才练手一年,文章生硬晦涩是免不了的。
府学同窗中,吕文召因有家训的缘故,并未参加童子试;王琪过了县试、止步府试;刘从云则同道痴一起应试,成绩却比道痴要好的多,府试时排在前十名之内。
最耀眼的,就是王三郎。
十二岁的案首,而且还是县试、府试独占两元。
如今王氏族人提及王三郎,都要赞成两句,媒婆几乎要踏破王家大门。安陆四姓的沈、刘、吕都使人说项,有召婿之意。最后还是十二房露出风声,说起王三郎的亲事已经议了,是“亲上加亲”,杨氏娘家那边的女孩,那几家才算消停下来。
虽说《大明律》上明令禁止中表婚,可这是个人情重于法理的时代。即便真有人不知趣,去告谁家与谁家中表结亲,衙门里也不会那么无趣地纠着《大明律》,判人家夫妻合理,多是一句“其情可悯”之类交些罚银就结案,告状之人说不定反而要追究“居心叵测”之罪。
出嫁女将女儿嫁回娘家,叫“骨血还家”,多少还有些忌讳;可出嫁女从娘家侄女出选媳妇,却是世间常态,这就是“姑做婆”。
心疼女儿的人家,舍不得闺女嫁到旁人家吃苦,多是在出嫁的本家姑奶奶里找亲家。
远的不说,就说兴王妃生母是吴夫人,嫂子是吴氏,两人便是嫡亲的姑侄。还有十二房的王崔氏与小崔氏,也是嫡亲姑侄。
同样是新出炉的小童生,道痴也是很抢手的。
沈、刘、吕这样的大姓人家当然不会关注道痴这个王家旁支子弟,关注外九房、想要与之结亲的,都是前后街坊,王家的这些外亲。
道痴早就跟王宁氏提过,十五岁之前不议亲,过了十五岁成童礼后再说亲事。因此,对于那些上门提亲的人,王宁氏都用“大师算过,不宜早婚”的名头婉拒。
去年十月,顺娘行了及笄礼,王宁氏做了一个决定,改变了召赘的主意,打算将孙女外聘。
老太太是这样对道痴说道:“若是大好男儿,有几个肯为赘婿?我先时舍不得你姐姐外嫁,不仅是因嫁妆的缘故。若是单为了嫁妆,卖了几亩地总是成的;更重要是怕她出阁后没依靠,在婆家受欺负。如今有了你这个兄弟,总会护着她,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道痴还是舍不得将顺娘外嫁,毕竟他在家里的时间有限。若是顺娘外嫁,那家里就剩下王宁氏一个。可是总不能为他一个人的私心,就阻了顺娘的因缘。既是老太太做主,他便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等老太太将孙女外聘的消息传出去,相继有人登门,可是对方条件都不怎么样。毕竟外九房贫弱,顺娘嫁妆有限,加上她又是“丧妇长子”,占了“五不娶”之一。
想要求之为妇的,不是商户人家,就是王氏外亲续弦的,看上的不过是外九房的清白名声,还有道痴这个为世子伴读的兄弟。
道痴请老太太稍安勿躁,等自己童子试后再给顺娘议亲。
没想到宗房太夫人使人接了王宁氏去,为娘家侄孙求娶顺娘。张家虽近些年衰落了,比不上安陆四姓,可也是不错的人家。
对方叫张庆和,出身张家嫡支,比顺娘大三岁,已经取得秀才功名,当年因守母孝的缘故,耽搁了议亲与乡试。
张父举人身份,在发妻病故后,绝了再娶之心,只命一个长妾暂理家务,自己专心教导两个儿子功课。
张庆和是长子,媳妇进门就要做当家奶奶。就这一条,多少有女儿的人家主动说亲。张父因家无主妇,不好相看,便将此事托付给太夫人帮忙相看。
有两家主动提亲的人家,都是安陆的富户,不是对方嫁妆不丰厚,也不是对方不柔媚,只是一个是独女,一个是有悍母。
张庆和担心进门后掌不好家,照看不好弟弟,便都没有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