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作者:仗剑至天涯      更新:2024-05-02 14:38      字数:1872
  “能为陛下分忧,为社稷虑,乃臣的本分。”
  陈延生从罗汉床上站起,拱手作揖道:“陛下对臣的支持够多了,倘若臣不能在天津那边,多做出一些成绩来,就辜负陛下的期许了。”
  “快坐。”
  崇祯皇帝伸手道:“这东暖阁就咱们君臣二人,外朝的那套规矩就不必了,朕也开门见山了。
  天津形成的发展势头,朕心里很满意。
  坚持开海通商,不仅带动天津本土的发展,还间接推动着北直隶的改变,这是朕最想看到的。
  特别是天津所设海关,征收上来的关税额度,能有那样的成果,是朕所没想到的,这也坚定了朕的决心。”
  “天津能有今日的改变,全是陛下英明决断所致。”
  陈延生微微欠身道:“臣初任天津知州时,对开海通商一事,心里并没有多少底气,毕竟大明先前没那般走过。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聚天津的欧罗巴各国海商增多,依托对外这一口岸,所形成的繁华海贸产业,让臣渐渐明白,开海通商对大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陛下,天津海关所征收的关税额度,是否要押解到京城,补充进……”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不用,继续留存天津地方财政,用以各项规划建设中,天津能有当前势头不容易,要给朕保持好。
  特别是围绕北直隶境内,所筹建的驰道建设、水利建设,还需要依靠天津的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天津的这笔海关关税银子,若是从地方押解进京,增补进太仓这边,的确能帮朝廷分担部分压力,但这样天津的发展,北直隶的谋划,就会相应受到影响。
  这是朕所不愿看到的。
  朝廷的财政压力,由朝中那帮大臣去扛,去分担。
  毕竟就算是到现在,还是有不少的人,质疑和反对天津开海一事,朕知道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
  对发掘出陈延生这样的良才,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是满意。
  本以为在天津撤卫设州,让陈延生前去主持,能取得一些阶段性的胜利,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没想到陈延生这位天津知州,所带来的惊喜很多,不仅把天津发展好了,还帮助崇祯皇帝分担不少担子。
  大明其实并不缺少良才。
  只是过去混乱的秩序,尤其是朝中的无序党争,让这些良才没有出路,遭受打压和掣肘,使得他们的才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现在局势渐渐变得不一样了。
  “陛下,您此次密召臣进京陛见,可是为了辽东?”
  陈延生神情严肃,看向崇祯皇帝询问道:“现在金州卫这边,已被我天津和登莱两地援辽军攻占,那里驻扎的建虏,包括背叛大明的逆贼,都被悉数处决了。”
  “没错。”
  崇祯皇帝点头道:“朕就是为辽东谋划,才密召卿家进京的,有些事情在密旨里是讲不清楚的。
  其一,朕将在京勋戚聚拢起来,筹设了皇明海贸总会,以后驻地会安排在天津,涉及这部分的机密,卿家可等回天津后,详细了解后再做安排。
  其二,朕要卿家在天津治下,接管内厂此前筹措的军工产业,纳归天津府衙管辖,遴选一批可靠的人手掌控,并逐步扩张所辖军工产业,带动天津的相关产业发展。
  以后天津的军工产业,要向辽前提供所需火器、火炮等各项军需,朝廷会调拨相应的粮饷开支。
  此外卿家要秘密开辟一条航线,以满足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向天津军工产业所下各项订单,哪些能卖,哪些不能卖,朕会根据辽地的局势变化,定期向卿家下达密旨。
  这件事情必须严格保密,经手此事的人必须可靠,有些事情朕不能叫朝堂知晓,希望卿家能牢记在心。”
  “臣遵旨。”
  陈延生强压内心惊意,起身拱手作揖道。
  就当前辽地所处的局势,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是怎么回事,仅靠大明一方势力,想完全钳制住建虏发展,是断然不可能的事情。
  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在此后的数年内,崇祯皇帝都会叫其保持独立性,并不会从朝廷层面将他们招安。
  毕竟真要是招安了。
  就大明文官群体的德性,肯定会想尽千方百计,要限制住李自成麾下势力,到时就会陷入内耗之中,那摆明就是给建虏机会。
  与其是那样的话,还不如叫李自成所部独立,一方面协助大明减压,一方面刺激着大明军队。
  与此同时,还能通过李自成这条线,倾销大明所产军械火器等,以谋取军火暴利,推动大明治下的改变。
  原始工业化想要落地生根,想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大批的倾销地。
  既然辽东无法全部收复,那索性就当成一个倾销地,此外崇祯皇帝还要设法将朝鲜治下,逐步变成大明的倾销地。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除了这些事情外,李明忠所领的天津兵,就不用再回天津了,就驻扎在金州治下。
  李明忠所领天津将军罢免,擢升为金州总兵官,麾下所统那帮精锐之士,兵饷每月增发一两银子,这部分兵饷由天津提供,李明忠在金州卫治下行军管事,金州之外疆域不必出兵收复,就叫李自成所部占着。
  空缺的天津将军一职,着卢象晋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