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作者:我怎么可能是曹贼      更新:2024-05-02 14:51      字数:1895
  以源子恭十七岁的嫡长子源彪承袭临颍县开国侯,并将源彪招入大将军府担任幕僚。
  对于源子恭其余诸子也多有赏赐,如源文瑶,授襄城县男;源文盛,授新城县男。
  高澄与源子恭真有这么深的感情吗?
  说实话,并没有,洛阳之变后,源子恭归附高澄,并立即随他出兵讨伐占据三荆的斛斯椿与独孤信,之后一直镇守南荆州,在公务之外,除了寄过七双麻鞋,两人少有往来。
  高澄的悲伤与赏赐,大部分都是做给自己亲信看:
  源子恭都能得到如此哀荣,更何况是他们。
  在置办了丧礼后,高澄并未急着重新投身公务,而是派人往虎牢关传信,命段韶安排好北豫州军政事宜,火速归洛。
  时间进入四月,中书令段荣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高澄登门探望的时候,曾经记忆里身形雄壮的段荣已经形容枯槁。
  也许,一如历史,段荣熬不过五月,高澄这才急着将段韶召回。
  让他陪段荣走过最后一程,是高澄唯一能为姨父与表兄所能做的事情。
  小高王最关注的科举,第一阶段县试于三月底开展,四月初成绩张榜公布,到四月中旬,段韶回洛以后,各地县学入学情况也全都呈送给了高澄。
  正如他先前预料,同样是准备九月底的州试,世家大族子弟不屑于进县学,而入学的,也大多是贫穷学子。
  高澄之所以要统计各地入学名单,正是要为州县官学的生员们发放廪膳,每人月给廪米六斗,补给生活。
  但他的米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朝廷政令明文规定,廪膳只有入学第一年能够领取。
  高澄无需讨好这些读书人,他发放廪膳的初衷是为了替进入县学、州学的贫困生员们缓解生计,让他们专心备考。
  毕竟县试与州试之间仅有半年,而州试与京试之间,也只相隔半年。
  供养他们一年时间,也足够这些人支撑到明年三月底的京试。
  若不得中,无论卡在州试还是京试,离下一场都有三年,这些秀才、举人在举业上的压力并没有科考期间那么重,也应该自食其力,通过谋事来养活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高澄放开官吏参与科考的行为,仅只这一届,往后科举一律不准官吏弃职再考。
  防的就是举人在京试落榜后,立即求任吏职,等考前再弃职。
  第二百三十七章 高欢奔丧
  关东八十州,疆域大小、人口多寡,各有不同。
  因而,无论县试、州试,录取人数都以该地丁口总数为标准。
  独有明年三月举办的京试,暂定录取进士500人。
  这一数目看起来不少,至少要高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后恒定的300人数量。
  但由于是分类考试,共有五科,实际只录取每科前100名。
  在高澄明确进士为官、举人为吏的时代背景下,无需担忧东魏的体量能否容纳下500名进士。
  当然,高澄并没有限制举人日后的发展,为吏后若立下功勋,一样可以提拔为官,他所规定的只是举人任职时的起点而已。
  作为清河郡东武城县县试经典科第一,崔赡对自己满怀信心,哪怕在将要到来的定州州试中,他要面对同族清河崔氏以及另一顶级士族博陵崔氏子弟的竞争,也没有一丝动摇。
  东魏四姓五族,定州独占两家,一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幕僚及幕僚出身的官员以此为由向高澄劝说,希望他能增加定州州试录取人数。
  高澄表面上犹豫不决,实际内心不为所动,依旧坚持县、州两级考试录取人数以当地丁口数量为标准。
  众人侍奉高澄多年,对他习性有所了解,见他迟迟不表态,便也不再为乡人求利,免得恶了高澄。
  崔赡在县试中发挥稳定,王晞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县试经典科夺魁。
  相较来说,哪怕博陵三崔等不少定州饱学之士,早已入仕,崔赡所面临的竞争依旧要大于王晞。
  不过以他们的才学,通过州试绰绰有余。
  崔赡、王晞的目光都放在京试之上,科举五门,每一门录取前100名,名次越高,为官的起点也就越高,同时也更有可能得高澄看重。
  因此,两人在县试以后禁绝交游,闭门苦读,为的就是在京试之中拿一个好名次。
  与他们抱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人与人的才学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中许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只能侥幸通过州试,得一个举人身份,在科场屡屡碰壁后,心灰意冷,谋一个吏职,等待着将来时来运转,获取官身。
  至于非进士及高家父子幕僚出身,不能任职中枢,都已经遭受了那么多次科场打击,谁还会再做一个宰辅梦。
  时维五月,仲夏时节,士族子弟就读于族学,贫困之士求学于县学,有廪膳资助,各地生员们都在勤奋复习,准备九月底的州试。
  东魏相国,渤海王高欢时隔一年再回洛阳,与过往不同,这一次南下的原因只是得到高澄的传信:
  据医者说,姑臧郡侯,他的连襟段荣,行将油尽灯枯。
  然而高欢还是没有赶上与段荣的最后一面,在他抵达洛阳的前两天,姑臧侯府大张缟素。
  高澄在建春门外迎候,高欢早在半途遇见了报丧的信使,父子俩数月后再见,俱是一脸悲戚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