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作者:青山铁杉      更新:2024-05-02 16:11      字数:1979
  驻德专员杰拉德·爱德华,艾伦威尔逊算是很熟,毕竟是他的前任,虽然在当前的英属马来亚风评不算好,马来人认为杰拉德故意冲淡了马来人原住民的地位。
  但料想杰拉德·爱德华也不在乎,他现在都已经做驻德专员了,如果不是碰上了这一次的柏林危机,他觉得还是欧洲更加适合他。
  “柏林的物资只能顶一个星期,现在已经九月份了。艾伦,你不考虑柏林的取暖问题么?”杰拉德·爱德华一个引申问题,让艾伦威尔逊一下子没话说了。
  历史上的柏林危机是五月开始的,英美空军的空中桥梁那个时候考虑的只是商品流通。等到了气候转凉的时候已经是半年之后,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准备,英美已经把空中走廊的运力从翻了好几倍。
  “这可真是一个问题。”艾伦威尔逊皱眉,如果考虑到取暖问题,这可真的不是一个容易应付过去的简单事件,“希望今年的冬天能够来的晚一些。”
  英国开启空运的第一天,驻德美军司令部也正在就当前驻德美军的空军运力进行讨论。
  驻德美军司令是柯蒂斯·李梅,东京烧烤派对的主要执行人。柯蒂斯·李梅十分支持的空运的决定,集中目前美国在德国境内的一百架运输机,经过必要的检修。将在英国皇家空军开启空运的第三天加入到空运当中。
  同时还是表示现有的机场还是不够的,柯蒂斯·李梅对着驻德美军司令部的指挥官们道,“伙计们,我们应该快速做出决定,没人知道英国人能顶多长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因为苏联封锁柏林行动吵成一团的华盛顿,在英国首先开启空运之后,也接到了驻德美军反馈的消息,杜鲁门决议加入空运当中。并且表示驻德美军应该尽快采取行动,至于运力不足的部分,本土和远东的空中力量会加入进去。
  接到了伦敦的电报的杰拉德·爱德华,把消息告诉了艾伦威尔逊,但是有一句话让艾伦威尔逊十分不满,“杜鲁门提议,将b29轰炸机部署在英国,用以遏制苏联。”
  “都这个时候了,还特么整这种事。”艾伦威尔逊气不打一处来,咬着牙咒骂道,“真要这么做,我就必须怀疑,到底美国和苏联谁才是最大的威胁了。”
  历史上的一九四八年柏林危机,美国确实派出了六十架轰炸机带着核弹进入英国。可那是什么时候?那个时候苏联没有核弹。
  而现在柏林危机出现在一九五一年,苏联已经有核武器了。再考虑到朝鲜战争已经爆发,麦克阿瑟对核武器的轻率态度,现在英国对美国把核武器放在英国就有鬼了。
  再说了,英国的核武器也提前制造出来了,在这个时候英国不能用自己的核武器遏制苏联么?一定要多此一举,让英国在苏联的核打击目标价值方面更上一层楼?
  “首相已经拒绝了华盛顿的建议。”杰拉德·爱德华一副你猜的没错样子道,“我看美国人不如把轰炸机改一改,说不定还能提高空中走廊的运力。”
  “反正美国人这一次别想糊弄过关。”艾伦威尔逊说到这,给杰拉德·爱德华透漏了一个消息,明天麦卡锡可能会有一个重要演讲。
  简单来说麦卡锡明天就是柏林人了,杰拉德·爱德华一听,皱着眉疑问,“说实话么?哪怕是在德国,麦卡锡这个人的风评也不好。”
  “杰拉德,这是好事。”艾伦威尔逊要的就是这种不好,欧洲人可能认为不好。但美国人和欧洲人是不一样的,麦卡锡此举有助于巩固在至少一部分美国人心中的地位。
  至于柏林危机当前短短几天的欧洲舆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欧洲舆论和英国本土的舆论,英国本土的舆论当然是正面居多,着重报道艾德礼首相的迎难而上。英国肩负守护自由世界的责任。
  可以说就算是在历史上,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公民就是这么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一部分政府高层已经认识到,英国和美苏两国不是一个级别的玩家。但公民阶层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英国公民的眼中,就算是失去了英属印度,当前英国还有近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海外还有上亿的人口归英国统治。
  准确的说,英国公民切实认识到英国不是从前的大英帝国,是在艾登因为苏伊士运河战争不得不辞职之后,麦克米伦做做英国首相的时候。英美签署了拿骚协议,英国算是对美国投降不再挣扎了。
  经过了六年的休养生息,一直注重国内的艾德礼首相,这一次勇敢的站出来匡扶正义。令传统的工党支持者拥护,保守党支持者也诸多赞美之词。
  甚至在克里姆林宫引起了震动,尤其是英国皇家空军开启空中走廊之后。让克里姆林宫的大佬们很是错愕,毕竟老实人一下子开始反击了,总是令人惊讶。
  大批英国飞机通过空中空运物资到柏林,自然是逃不过地面上的苏军部队眼睛。
  英国开启的这一次空中走廊,同样引起了克林姆林宫的讨论,无非就是阻止还是放任。
  “那我们就看一看,二百多万人需求,英国人和美国人是否负担的起?”
  最终的结果是放任,莫斯科不相信英美两国可以通过空中走廊就能养得起两百多万人。英美一定会退让的,这是克林姆林宫讨论的结果。
  实际上,除了已经受到新闻管制的英国本土之外,不少欧洲国家并不认为以空中走廊模式空运物资的举动,就能满足两百多万柏林市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