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752节
作者:西湖遇雨      更新:2024-06-10 19:04      字数:4779
  如果按照兄终弟及,洪武末年朱棣都把三个哥哥给熬死了,怎么没轮到朱元璋驾崩他就当皇帝呢?
  要是有这好事,朱棣还九死一生发动靖难之役干嘛?
  所以,只能争储君。
  姜星火静静地听着朱高煦的回答,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但当他看到朱高煦神情中的坚定时,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欣慰。
  姜星火终于开口了:“朝堂之事错综复杂,但只要你坚守本心,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既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最后助你一把吧。”
  朱高煦听后,心中的念头更加坚定。
  “敢问姜先生计将安出?”
  姜星火给他解释道:“现在这些方面,农业和经济都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文教也基本进入了饱和期,所以只有两方面能够在短期内有所胜出。”
  “第一个方面,是扩大工业产能,这里的工业产能既包括在北方已经有了完善基础的钢铁工业,也包括化工工业.现在的化工基本只有化肥和火药,接下来我会指点你生产出由混酸和棉花制成的硝化棉炸药。”
  铁产量的指标权重系数非常低,因为大明从来都是炼一年的铁三年都用不完。
  但钢产量不一样,钢能用来打造甲冑制造兵器,也是火铳和火炮最重要的原材料,所以在整个指标体系里,钢产量是一个权重系数非常高的指标。
  而炸药在工业品里的指标权重系数不算高,却也不算低,能够在短时间能生产出来威力更强大的炸药,同样能够拉高权重。
  至于为什么姜星火明明知道硝化棉炸药怎么制作,却现在才拿出来,这里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很简单,硝酸棉炸药是混酸和棉花制成的,它的爆炸威力比黑火药大两三倍,学名纤维素硝酸酯,旧称硝化纤维、硝化棉。
  这东西很好制取,可以快速大规模量产,也确实是比现在黑火药强大的多的炸药,这时候用来冲产量拉高指标数据很好用。
  之所以姜星火之前不拿出来,问题就在于,这东西不能用于军事,而且极不安全。
  硝化棉炸药虽然威力比黑火药大,但燃爆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甚至比苦味酸都快,这东西一旦用来军用,那么火器几乎是会百分百炸膛。
  不能军用,拿来民用行吗?
  也不行,用在矿山,一个不小心就把所有人都活埋了。
  正因如此,姜星火才始终都没考虑过制造这东西。
  但是现在如果生产炸药只是为了拉高系数,那就可以大量生产,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放在那不用。
  虽然浪费,但是拉指标好用,属于是卡bug的手段。
  “第二个方面,则是以雷霆手段完成整个北直隶的士绅一体纳粮,阻力一定不小,但一旦能完成,同样能够极大地增加成绩,并且让陛下对你刮目相看,因为这是南直隶未做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第562章 立储
  清晨的北直隶,河间府,河间县城外。
  太阳刚刚探出地平线,金色的阳光洒在一队队京营将士的铠甲上,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所谓“甲光向日金鳞开”莫过于此。
  有着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公文,被调动起来的军队在二皇子朱高煦的率领下,正浩浩荡荡地向河间府的治所进发,郊外的宁静被整齐划一的脚步声打破。
  之所以朱高煦会出现在这里,追根溯源还是靖难之役时期双方的恩怨。
  北直隶,目前共有顺天府、永平府、保定府、宣府、真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一共九个府。
  而在靖难之役中,站在燕军这边的,是宣府(今张家口)、北平府(即顺天府)、永平府(今唐山加秦皇岛)、保定府,以及半个河间府,也就是河间府北部的天津三卫和静海县、青县、任丘县等地再往南就是南军的实控区了,即建文朝廷所谓的“平燕布政使司”。
  暴昭当初管理的“平燕布政使司”,主要是以真定大营为核心的真定府,以及沧州以南的半个河间府,至于真定府正南方向的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这三个府,因为管辖地域太小的缘故,加起来都没真定府大,一般都不太受重视。
  所以,北直隶目前一共九个府,其实是4.5个支持燕军靖难的府,和4.5个南军控制的府,加在一起整合出来的。
  双方打了四年,不知道多少条人命填在里面,即便后来燕军靖难成功了,北直隶南部的这4.5个府的人们,尤其是士绅,对于朱棣的统治还是抱有不满的至于百姓,则更多的是看到和平的到来感到欣慰,但其中肯定有被征入军伍,倒在燕军刀下的亲属,所以或多或少,也是有些怨恨的。
  这很正常,换谁敌对了四年都这样。
  所以朱高煦想要在北直隶加速推进变法,主要的阻力其实不在这些燕军以前就控制的府,这些府的大地主,基本上都是靖难勋贵武臣,属于是自己人,一句话的事情。
  主要的阻力,在北直隶南部的这4.5个府。
  故此,朱高煦第一站来到河间府,也就不奇怪了。
  朱高煦骑在一匹高大的汗血宝马上,这是从帖木儿汗国前锋军中缴获的,他很喜欢不过汗血宝马似乎也感受到了朱高煦的杀气,此时极为安静。
  朱高煦面容冷峻,双眼如鹰隼般锐利,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谁拦着他登上储君之位,谁就得死!
  随着军队的行进,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县城的百姓们早早地躲回了家中,只敢从门缝或窗户里偷偷窥视这有些似曾相识的场面,因为四五年前,燕军和南军就是这样拉锯的。
  不过因为早有风声,所以有些消息灵通的人知道,这位二皇子此次前来,并非跟以前靖难之役时一样为了征战,而是为了推行一项重要的政策——士绅一体纳粮。
  “士绅阶层在朝廷和地方上的影响力巨大,但他们的减税、免税特权也严重影响了大明的税收和社会公平,因此,二皇子决定亲自出马,在整个北直隶推行士绅一体纳粮政策,打破这一不平衡的局面。”
  反正打着官腔的北直隶官员都是这么说的,而这里面有没有阴阳怪气的揶揄成分就不好说了。
  随着军队的接近,县城的城门缓缓打开,朱高煦率领的军队并没有任何停歇,直接穿城而过,来到了县衙门前。
  在县衙门前,官吏们早已按照品级站好,他们的脸上或多或少都流露出紧张与不安。
  被选出来的,在本地有影响力的士绅地主们则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他们注视着这位二皇子,想要从他的脸上读出此行的真正意图。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磨叽,他下马后,走上县衙的台阶。
  在官吏和士绅们看来,就仿佛是一座小山出现在了他们面前,压迫感极为充足。
  跟以前的那个暴躁小子相比,现在的朱高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历练的增加,开始有了一些从容不迫的意味,或者说这种小场面,完全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朱高煦他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人,然后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他详细阐述了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包括严禁不法士绅包揽钱粮征收、严禁官绅勾连诉讼,以及严格监管生员,还有相应的“不法士绅及不法生员名单”等具体内容。
  朱高煦念完以后,直接把公文用短刀插在了衙门的大门上,现场陷入了一片寂静。
  朱高煦看着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在告诉所有人——这场竞争,他势在必得。
  官吏们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士绅地主们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随后,他命令手下在城内张贴告示,将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内容公之于众,并宣布将对违抗命令者予以严厉惩罚。
  随着朱高煦的离去,河间县城虽然恢复了表面的宁静,但实则暗流涌动。
  士绅和地主们开始私下串联,试图找出对策来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因为对于朱高煦的雷厉风行他们根本没有心理预期,按照原本的计划,这种政策都是要慢慢试点的。
  他们深知,一旦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真正实施,那么他们的特权和利益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朱高煦,并没有给他们太多反应的时间。
  他命令军队在县城四周驻扎下来,严密监视县城的一举一动。
  同时,他还派出大量的士卒和差役,将印刷好的告示分发给整个河间府的各乡税卒,深入乡村和田野,向农民们宣传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好处,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一手“釜底抽薪”让士绅和地主们开始意识到,这位二皇子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真正铁了心要推行这项政策。
  一些聪明的人开始考虑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一些顽固分子则开始密谋以各种欺瞒的方式进行反抗.他们固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但偷偷使绊子或者消灭罪证还是敢的。
  然而,朱高煦早就在姜星火的提醒下料到这一切。
  “士绅地主,既保守又软弱,你要学会利用他们的弱点。”
  因此朱高煦没有一味使用武力,而是派人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进行收买,通过深入士绅地主们的内部,打探他们的动向,一旦发现有人图谋不轨试图阳奉阴违,就立即予以严厉的打击——为首者枭首示众,没收田宅财货,家族流放开平卫戍边。
  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士绅地主们各种明里暗里的反抗都渐渐平息下来,他们开始接受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事实,并开始琢磨如何在新的政策下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北直隶的百姓们则在这场变革中看到了希望纠正不公平的现象,本身就是对弱势方的帮助。
  自耕农们开始积极响应朱高煦的号召,努力耕种土地,按照税收要求缴纳粮食。
  其实现在随着清田相关工作的展开,在税收环节,官吏差役上下其手已经基本没有了,农人不必因为人为原因再缴纳滞纳税粮,地主士绅对于他们的税收转嫁也大大减轻,总体来讲,过的日子是逐渐变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绅一体纳粮政策逐渐在河间府、真定府推行开来,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但在朱高煦的坚定意志和铁腕手段下,这些都被一一克服。
  但凡有“不法士绅包揽钱粮征收、官绅勾连诉讼、生员罢学”等行为,一律列入不法士绅或不法生员的名录,绝不姑息。
  一时之间,这名录成了民间士绅口中的“生死簿”。
  说实话,不让走科举,这比要他们去死还让人难受,因为这些士绅之所以能维系家族,就在于能通过科举源源不断地培育家族子弟进入仕途,而断了他们的通天之路,那可就不是某个人死不死的事情了,而是一群人跟着遭殃。
  这里面不乏有头铁或是被煽动的生员公然对抗,但全部都被革除学籍扫地出门。
  而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这三个府的士绅们,眼见着河间府和真定府都无力抵抗,不少敢搞小动作的士绅和生员轻则断了仕途,重则被杀了个人头滚滚,也就熄灭了反抗的心思。
  最终,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得以在北直隶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推行到位,朱高煦的名声也在北直隶的士绅中更差了一筹.不过朱高煦也不在乎就是了,成者王侯败者寇,造反都干了,这点士绅间的骂名他权当狗叫。
  而除了士绅,朱高煦在这场变革中客观的来说,也赢得了相当广泛的赞誉和支持。
  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在朝廷和地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巩固,而且朱高煦在北直隶强力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政策,对当地百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起来政策是针对士绅的,但实际上这跟清田的道理是一样的,以清田等政策为例,在以往士绅阶层往往能够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逃避税收,但朝廷不可能不收税,所以这些负担最终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
  而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实施,其实也是变相地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在以往,士绅阶层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导致地方秩序混乱。
  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士绅阶层失去了很大方面的特权地位,无法再利用自己的地位欺压百姓,从而有助于整顿社会秩序,减少例如勾连诉讼等不公现象的发生。
  当然了,凡事有利就有弊。
  士绅一体纳粮政策,对于北直隶的读书人,同样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自隋朝开设科举考试以来,考试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手段,底层读书人才开始有可能成为上层在南北朝的时候,你不是鲜卑贵种或是世家门阀,哪有你做大官的份?
  宋真宗赵恒的那首《劝学诗》其实说的就很直白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