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42节
作者:
寒梅惊雪 更新:2024-10-09 17:01 字数:4172
马恩慧咯咯一笑,道:“臣妾只怕皇上再如何用心,也挡不住他们的贪婪。”
朱允炆目光中透着几分冷厉,道:“给他们的贪婪上一课,也好让他们清楚效国才能成家,只顾小家不顾国家的人,早晚会碰得头碰血流。”
江东门,轻烟楼。
京师布商梁文星约见苏州粮商赵大宇、徽州盐商胡源,红袖添香,一曲舞罢,梁文星挥手让红袖退去,对赵大宇、胡源道:“皇家中央钱庄的事,想必二位也都听闻了吧?”
赵大宇一脸堆笑,道:“早已是满城风雨,任谁都应听到了。只是朝廷此番作为,似有些不妥啊。”
胡源点头赞同道:“不瞒两位,胡家有些关系,听闻皇上在朝堂之上,号召百官往钱庄中存入铜币,旨在平抑银铜失衡。只是,这钱庄的铜,恐怕是有些不足的……”
梁文星喝了一口酒,道:“皇上这次有些冒失了,若铜钱不足,钱庄必无法维继,到时候钱庄关停是可预期的事。”
赵大宇放下筷子,道:“眼下铜荒日益严重,昨日一两银只能兑到六百四十文铜钱了,朝廷出手是可以预期的事,原以为朝廷会颁布法令,可没料想到,朝廷会设钱庄,胡兄,可知钱庄如何兑换银铜?”
胡源倒着酒,满了方道:“具体消息还需等钱庄公布,但据我所知,朝廷为加快铜注入民间,会鼓励百姓兑铜,大概一两银子可兑六百八十文。”
梁文星与赵大宇眼神一亮,彼此对视了一眼。
赵大宇忍着喜悦,道:“若真如此的话,我们作为商人,理应为朝廷分忧才是……”
梁文星看了一眼赵大宇,有些忐忑地说道:“只怕我们的分忧,会让朝廷更忧愁。”
皇家中央钱庄的目的就是稳定银铜,若此时商人将囤积的铜钱拿出来存入钱庄,这是为朝廷分忧,不出两个月,银铜便会平衡。
可若是商人不是存入铜钱,而是拿着银子兑换铜钱,取走大量铜钱,那朝廷就会忧愁,甚至会因没有铜钱而关闭钱庄。
赵大宇直言道:“我们是商人,只要不触犯大明律,不违背朝廷法令,什么不可为?梁兄,朝廷拿走田地的时候,他们可在意过我们的损失?眼下机会,不过是取回来几分息罢了。”
胡源举杯道:“没有人在意过商人,我们在朝廷眼中毫无地位可言,既然如此,那就在商言商,朝廷开了钱庄,那就应该解我等铜荒之渴。”
梁文星没有再说什么,举起酒杯。
他们二人已下了决断,拿银去兑铜,这确实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铜荒不好解,手中铜钱越多,财力便越厚。
等到五百文可以兑换一两银子的时候,那拥有十万银子与拥有十万贯铜钱的商贾,家产便相差一倍。
“可是,若朝廷当真稳定了银铜,我们又当如何?”
梁文星担忧道。
胡源冷笑一声,满脸不屑:“中央钱庄资本不过以宫廷之财为主,又能有多少铜钱?顶破天,能否拿出三十万贯铜钱?户部方面更是铜荒,梁兄也听闻到了吧,朝廷发给灾民的钱饷,可多是银两,少有铜钱,这说明什么?说明朝廷本身也没多少铜钱。”
赵大宇一饮而尽,将酒杯用力搁在桌上,道:“我大明铜矿本就不多,再用力开,也跟不上民间周转。朝廷若真的有铜,皇上又何必号召百官存入铜钱?”
梁文星皱眉,叹息道:“可皇上毕竟是为了百姓,我们趁火打劫的话,如何对得起皇上良苦用心,赵兄,听闻你家还参与了南洋货运……”
赵大宇摆了摆手,严肃地说道:“赵家参与南洋之事,是按朝廷要求给足了租赁船只的价,这不过是一场交易。”
“既是如此,那就各行其事吧。”
梁文星叹息道。
胡源起身,走至梁文星一旁,一只手按在梁文星的肩膀上,好心劝道:“钱利,才是我们所求根本,国家与百姓,呵呵,那是朝廷的事。舍本求末可是不智,商人就要有商人的觉悟。”
吏部给事中陈继之返回家中,安排下人去请冯氏布行的掌柜冯有才。
冯有才提着酒菜登门,这让陈继之颇为欣慰。
陈继之询问道:“布行生意可还好?”
冯有才恭敬地给陈继之倒了一杯酒,道:“陈大人,眼下天寒,距离年底已不足两个月,百姓之家需要置办新衣,布行生意好了许多。”
陈继之满意地点了点头,安排仆人抬了一个箱子过来,冯有才见仆人退了出去,不解地看着陈继之,道:“大人这是?”
“打开看看。”
陈继之平静地说道。
冯有才打开箱子,看着里面的半箱多银锭,不由深吸了一口气,这少说也有三百余两,可按照给事中从七品的俸禄,陈继之想存这么多钱,是痴心妄想。
对于钱财来历,冯有才并不多问,很多官员都有商人挂靠,加上官员家属经商所得,有些存余也很正常。
“大人是何意?”
冯有才不认为陈继之脑子不好使,打算将钱财送给自己。
陈继之严肃地说道:“皇家中央钱庄的消息你应知晓了吧?这里有三百五十两银子,待钱庄开门后,你与管家阿海前往钱庄,将这些银子兑换为铜钱,搬运回来。”
冯有才眉头一抬,低声道:“大人,我听闻皇上号召官员存入铜钱,而非是以银兑铜钱啊……”
“砰!”
陈继之拍案而起,严肃地说道:“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冯有才连忙请饶。
陈继之见冯有才知错,便坐下,道:“朝廷每发俸禄,皆是以银为主,百官能有多少铜钱?银贱铜贵愈演愈烈,可俸禄依旧如故,看着领了十两银子,可到花销时,才发现仅能折合六七两,总这样下去,谁能吃得消?”
冯有才连连点头。
以前朝廷发的俸禄是粮食,粮食价格稳定,能扛着粮食买豆腐、买布匹,等价之下,物物交易,谁都亏不了谁。
可自施行一条鞭法后,俸禄就改成银两了,粮食还是那个价,银两却不值钱了……
当官的也要拿钱养家糊口,总莫名少了三成的钱,任谁都不会开心。
虽然朱允炆在朝堂之上“号召”百官往钱庄里面存入铜钱,坐等月息、年息,或兑换为银子,可百官不是这么想的,回到家看了看家里的钱,大部分都是银子,就那点铜钱,给下人发工资都不够,怎么还能存入钱庄?
大家都铜荒,有机会拉点铜钱回来,谁愿意拒绝?
百官之中,真正响应朱允炆的可谓寥寥无几,大部分的沉默者,回到家里就在倒腾银子,准备在皇家中央钱庄上,狠狠吸一口血。
户部再次上书,陈述钱庄问题,却被朱允炆丢在一旁。
十月六日,在鞭炮声中,分散在京师不同位置的五家皇家中央钱庄一起开业。
挤兑风潮在第一日便出现了。
一些巨商驱赶马车,命人抬着一箱箱的银子送至钱庄,趾高气扬地兑换铜钱,少则五千余两,多则数万两。
银子入库,铜钱出库。
马车络绎不绝……
至傍晚时,通济门、聚宝门、江东门、金川门四家分店已有些吃不消,铜钱出库的速度实在太快,快得让人不安。
好在夜至打样,才没有在第一日临时关停。
朱允炆听闻安全局的汇报后,只轻轻地笑了笑,说道:“明日晚,关停江东门分店……”
第二百八十九章 挤兑风潮与人心(二更)
皇家中央钱庄以一两银子兑七百文的价,吸引商贾、百姓拿出银子兑换铜钱,仅一日,钱庄便耗去了二十三万铜钱。
翌日风潮更盛,钱庄尚未开门,便已有乌泱泱一群人在排队,待开业之后,众人一拥而上,纷纷攘攘。
江东门中央钱庄最先吃不消,在又兑出了五万贯铜钱之后,提前一个时辰关停了门店,这让投机的商人有了底:
朝廷没多少铜钱……
金川门外,农家小院。
黄九二看着桌上的菜,唉声叹气。
刘氏见状,便询问道:“儿啊,可是经厂差事出了问题?怎到家里还闷闷不乐?”
黄九二放下筷子,对刘氏道:“母亲,经厂差事倒还顺利,只是皇上一片良苦用心,被许多商人都给毁了,铜荒不但没解,反而越发严重了。”
“为何?”
刘氏不解地问道。
花娘见黄九二气得说话有些喘息,便打了一碗汤,对刘氏解释道:“当下不是出了铜荒,银贱铜贵吗?皇上便开了中央钱庄,打算平抑银铜,听外面传闻,这两日五个钱庄,已经兑出了三十余万贯铜钱,可就在晚间,儿媳回来买菜时,铜又贵了,外面六百文便可兑一两银子。”
“这是为何?”
刘氏一脸疑惑。
黄九二站了起来,嗓子里发出了愤怒的闷声,道:“还不是那些官员、商人,见有利可寻,捂着铜钱不放,纷纷囤在家中,不管钱庄兑换出去多少,都被捂住了,铜荒才愈演愈烈,怕过不了几日,五百文都可兑一两银子了。”
刘氏听了明白,吃了两口粥,对黄九二说道:“坐下,花娘啊,咱家钱都在你这,还有多少银两与铜钱?”
花娘走至旁屋,拿出了一个小木匣子,打开了说道:“母亲,这些年的积蓄都在这了,包括二斤赚钱的钱,总合二十八两银子,十八贯钱钞。至于铜钱,则埋在了床底下与锅底下,应该有三十贯左右。”
刘氏深深看了一眼花娘,这些年省吃俭用,又碰到了好皇上,给匠人提了待遇,这个家才有了一些底子。
“把铜钱全都挖出来,洗干净了,明儿送到钱庄去,兑换成银子。”
刘氏认真地说道。
“啊,这万万使不得。”花娘脸色有些难看,连忙劝道:“眼下这些铜钱送到钱庄,我们虽能兑出四十余两银子,看似赚实则亏,再等一等,这三十贯的铜钱,就可以抵六十两银子了……”
刘氏一摔筷子,厉声喊道:“这个家我说了不算话吗?别人如何对皇上,老身管不着,可咱家受着皇上恩惠,既然皇上需要铜钱,那咱们就送过去!”
“可是我们送进去,也是杯水车薪,转眼就会被商人兑了去……”
花娘苦涩地解释道。
刘氏起身,沉着脸色道:“做人要知恩图报!”
花娘知道感恩,只是将所有铜钱拿去兑换银子,损失太大。
黄九二微微点了点头,对花娘道:“母亲说得对,皇上对我们恩深如海,二斤已经进了中华书局,成了一名小管事,二月也去了京师初等学院,黄莺现在就在宫里,几乎享受着公主的待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家虽是百姓,也应懂感恩。”
花娘叹了一口气,走出门外,拿了铁锹过来,对黄二斤道:“既如此,你就加件衣服,先去排队吧,天亮时,我会给找人你挑过去。”
“好。”
黄九二知道钱庄外人很多,若天亮了再去,不知会排到何时,安排母亲早点休息后,便准备出门,迎面看到了大儿子黄二斤。
黄二斤看着自己的家人,咧嘴笑道:“我这里还有五贯铜钱……”
通济门外,中央钱庄。
李老三哈着手,看着不远处紧闭的钱庄大门,踢了踢脚下的两个木箱子,对儿子李昇道:“冷的话,就回家,就这点铜钱,我还是搬得动的。”
李晟擦了擦手,捂在脸上,肩膀上的褡裢哗啦啦响动着,道:“回家也睡不安稳,还不如在这里等着。父亲,江东门的店已经关了,你说钱庄还能抗得住吗?”
李老三跺了跺脚,说道:“扛得住扛不住那是皇上的事,我们来不来是我们的事。孩子,要记住了,做好自己的事,少瞎想。都把自个的事做好了,这大明就真成盛世了。”